市农业局 市林业局
一、主导产业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主线,深入开展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特别是自2005年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来,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主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
1.粮食产业。现有种粮大户464户(承包耕地面积2.6万亩),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1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全市建立新技术示范基地40个,落实粮食高产示范畈24个。近年来建立了国家水稻、特种玉米新品种展示区, 10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省品种委员会审定,良种化覆盖率达96%以上。建立各类种子种苗展示、示范、繁育基地20个,面积达5000余亩。全市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54.5%。
2.茶叶产业。全市现有茶园面积4.14万亩,年加工茶叶总产量1800余吨,茶叶总产值8500万元。全市已发展无性良种茶1.3万亩,完成初制茶厂改造32家,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现有从事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8家,专业合作社17家,年销售50万元以上销售大户76户。培育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省名牌农产品各1个,产品主要通过山东、安徽、江苏、上海及本省等市场销往全国各地。佐村镇和三单乡被认定为浙江省茶叶强镇(乡)。
3.生猪产业。2008年生猪饲养量22.8万头。现有存栏50头以上养猪场170个,火腿等肉制品加工企业60余家,年加工火腿100多万只,产品出口东南亚、欧美等地,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获得中国名牌产品1个,驰名商标2个,省名牌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4个。全市畜牧产业现有农业龙头企业16家,专业合作社7家。
4.水果产业。现有水果种植面积3.5万亩,产量4.5万吨。梨果是近几年我市新兴和快速发展的特色农产品,品质优势明显,全市已建成集约连片无公害梨千亩以上基地4个、百亩以上基地22个,基地面积达2万余亩;建成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东阳市冠绿果品种植场成为省高效生态农业种植基地、省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冠强"牌梨通过首批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被评为全国优质早熟梨,2007年获首批"浙江名牌农产品"称号。全市现有水果业龙头企业1家,专业合作社11家。
5.席草产业。席草是南马、千祥等地农民增收和农产品出口的支柱产业之一。2008年席草种植面积1.36万亩,产量10987吨,有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个,其中东席1号通过了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共有各类席草编织机7800多台,年编织各类草席9000多万条,产值超7亿元;拥有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各1个,产品销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沙滩旅游席等制品约占国际市场的4/5,是全国最大的席草制品加工基地之一。现有龙头企业6家,专业合作社5家,100万元以上购销大户225个。
6.中药材产业。我市的中药材生产历史悠久,盛产"浙八味"中的元胡、白术、白芍、贝母、元参等,尤以元胡为最,所产元胡以颗粒大、质量佳、疗效好而闻名。近年来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产量2000多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现有无公害元胡基地10600亩,无公害杭白芍基地2600亩,无公害贝母基地2000亩,其中浙胡1号、浙芍1号通过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现有专业合作社5家,年销售100吨以上购销大户24个。2007年我市被认定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中药材强县(市),千祥镇被认定为浙江省中药材强镇。
7.蔬菜产业。2008年蔬菜播种面积8.5万亩,总产11.9万吨。建有常年蔬菜基地21个,面积2550亩;高山蔬菜基地29个,面积2610亩。建有省级无公害蔬菜基地3个,产品销往上海、杭州、宁波等地。现有龙头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1家,蔬菜配送企业5家,蔬菜营销大户26户。花园高效生态农业设施蔬菜园区成为浙江省首批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
8.香榧产业。我市是香榧的主产区之一,栽种历史悠久,全市拥有百年以上的古榧树7000余株,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香榧之乡"。现有香榧种植面积5.6万亩,其中投产面积9000多亩,年产香榧干果300多吨;2007年万亩香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国家验收。现有加工炒制企业30余家,其中龙头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8家。注册了东阳香榧地理证明商标,培育香榧产品品牌20余个,并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优果品"、"浙江名牌产品"、"国际农业博览会金奖"、"浙江省绿色农产品"、"浙江省森林食品"等荣誉称号。
9.青枣产业。我市是南方重点产枣区之一,栽培历史悠久,所产的双仁枣以其独有的药用医理,在清朝被列为朝延的贡品,是浙江省"青枣之乡"。青枣加工业比较发达,主要集中在南市街道的石盘、安儒等村,每年可加工南枣50吨以上、蜜枣1000吨左右,畅销国内外,且70%以上出口,在港澳、东南亚等华侨集居地占居了100%的市场份额。现有枣林面积2万余亩,青枣龙头企业1家,专业合作社3家;其中"响铃"牌南枣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浙江名牌产品"、"浙江省绿色农产品"、"浙江省森林食品"等称号。
10.毛竹产业。我市竹木加工业发达,全市有竹席、竹编等竹木加工企业270多家。2007年加工业产值为25025万元,共消耗毛竹原料1000.9万株(按标准株计算)。本地毛竹面积3.4万亩,年采伐毛竹9万株,毛竹原料大量从江西、福建及本省调进。因此毛竹发展前景好。全市现有毛竹加工龙头企业2家(竹编)。
11.油茶产业。油茶是一种常绿、阔叶、长寿的生态经济树种,一次种植,多年受益。利用油茶籽生产的茶油是一种绿色无公害产品,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90%以上,优于橄榄油,是一种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已被联合国粮农组织重点推广。我市油茶产业在70年代有过一定的发展,时至今日,油茶林也大多荒芜,存量不多。发展油茶产业,一是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二是对山区人民增收具有促进作用,前景看好。
目前,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制约因素:如农业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层次不高、规模不大,主导优势还不明显;农业龙头企业与主导产业关联度不高、生产加工关键新技术不多,带动农户和产业能力不强;农村土地连片规模流转难度较大,影响了农业主导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进程;特色农产品品牌资源分散,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不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有待进一步培育和规范;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还有待增强等等。如何壮大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加快生态高效农业发展,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整合优化农业主导产业区域布局、延伸特色优势农产品产业链为重点,以主导产业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为主要抓手,有效增强我市农产品接轨长三角、辐射全国和出口创汇能力,有效提高农业主导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所处地位,有效提升农业主导产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中的贡献率,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立足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瞄准现实与潜在两大需求,重点发展市场占有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农产品。
二是发挥比较优势原则。综合考虑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因素,扬长避短,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和产区,尽快形成规模优势。
三是坚持产业整体开发原则。要着眼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立足开发整个产业,打造名牌产品,构建优势产业群,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要通过对每一个优势产品整个产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析,找出薄弱环节,明确主攻方向,集中力量在影响竞争力的关节点上取得突破。
四是坚持以质取胜原则。适应市场竞争和消费水平提高的要求,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优势农产品内在品质,不断提升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测和监督体系,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五是坚持突出重点原则。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主导产业发展规划上,明确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实行重点扶持,以确保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
六是坚持农民增收的原则。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发展农业主导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发挥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科技、经营等综合素质,在主导产业提质升级促增收、服务节本促增收、加工营销促增收等方面有明显改善。
(三)总体目标
到2013年,力争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在产业基地建设、经营主体培育、品牌整合提升、农产品质量管理、科技推广服务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产业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
三、主导产业总体布局
(一)粮食产业。全市建成优质高产粮食生产基地25万亩,其中水稻20万亩,旱粮5万亩,确保25万吨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优质高产高效千亩示范片2个,百亩以上高产高效新技术示范方10个,千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方1-2个。培育粮食专业合作社20家。积极扶持种粮大户,服务种粮示范户,培育种粮大户500户以上。
重点区域布局:平原镇(街道)重点发展水稻生产,主攻早稻生产,提高单季晚稻单产和效益,山区镇乡大力发展特色旱粮生产
( 二)茶叶产业。到2013年,茶园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茶叶产量2200吨,产值1.4亿元。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争取达到2.5万亩;名优茶产量1100吨,产值1.3亿元。主产区(北部、东北部地区)茶园面积稳定在4万亩左右,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2.6万亩,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实施"一市一品"品牌战略,在省级名牌的基础上培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全市统一的国家级茶叶品牌,基本实现"一市一品"目标。加快开发生产香茶、清香型绿茶,大幅增加香茶、清香型绿茶和东白名茶产量,名优茶产量比重提高到50%以上,名优茶产值提高到90%以上。在重点区域培育2个茶叶产业强镇,5-8个茶叶产业强村。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0家,百亩基地 10个,千亩基地 5个。
重点区域布局:三单乡、佐村镇、虎鹿镇、巍山镇、东江镇、马宅镇
(三)果品产业。到2013年,水果生产总面积4.5万亩,产值1亿元,精品果率25%、优质果率80%以上,果品质量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做大做强全市统一的"冠强"品牌。培育百亩基地30个,千亩基地 3 个。
重点区域布局:南马镇、画水镇、歌山镇、横店镇、湖溪镇、虎鹿镇、六石街道
(四)中药材产业。开展万亩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建立东阳四大药材和玄参无公害基地共计10个,建立核心基地面积2000亩,外围基地2万亩,带动全市中药材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普及率85%以上。建立3个品种资源圃和繁育圃,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大力提高道地药材良种覆盖率。培育中药材龙头企业1-2家,引进中药材深加工企业1-2家,重点做好现代化中药材基地和"浙八味"中药材市场整合建设,使其成为产业的龙头,成为以"浙八味"为主的道地药材原料特色专业化中药材产区。
重点区域布局:千祥镇、马宅镇、佐村镇、东江镇、湖溪镇、虎鹿镇、三单乡、江北街道、城东街道
(五)席草产业。到2013年,席草面积力争达到2万亩,建设千亩高效生态席草示范基地3个,百亩基地10个,建立地方良种繁育基地5个,培育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0家,销售大户100户。争创国家地理证明商标1个。
重点区域布局:南马镇、千祥镇、南市街道、横店镇、画水镇、马宅镇
(六)蔬菜产业。到2013年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0万亩,总产量14万吨。建设四大商品菜基地,商品菜基地面积达到10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面积达到100%。建设二大蔬菜特色区域,蔬菜特色区域面积达到15000亩,培育商品菜品牌5个,种菜大户100户,蔬菜营销大户10户,组建蔬菜专业合作社5家。
重点区域布局:吴宁街道、江北街道、城东街道、歌山镇、横店镇(常年蔬菜基地);三单乡、佐村镇、虎鹿镇、巍山镇、东阳江镇(高山蔬菜基地)
(七)生猪产业。到2013年力争全市生猪饲养量达到35万头,规模猪场饲养量达到全市生猪饲养量的7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25%以上,猪肉自给率达到90%。建设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0 个,推广"猪-沼-藕-渔"、"猪-沼-经"等生态种养模式,实现养殖排泄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治理率达到 100 %。
重点区域布局:歌山镇、巍山镇、南马镇、千祥镇
(八)香榧产业。到2013年,力争香榧基地面积达6.8万亩,建设千亩高效生态香榧示范基地4个,百亩基地25个,建立良种繁育基地1个,培育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2家,销售大户15户。
重点区域布局:虎鹿镇、巍山镇、三单乡、佐村镇、东阳江镇
(九)青枣产业.到2013年,全市新增青枣基地0.2万亩,全市青枣面积稳定在2.2万亩,做好青枣低产林改造,建设千亩高效生态青枣示范基地1个,百亩基地13个,培育青枣加工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销售大户10户。
重点区域布局:南市街道、城东街道、歌山镇、巍山镇、佐村镇
(十)毛竹产业。到2013年,全市新增毛竹基地1.15万亩,全市毛竹面积达4.59万亩,建设千亩高效生态毛竹示范基地1个,百亩基地10个,培育毛竹加工(竹席、竹编)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8家,销售大户40户。
重点区域布局:佐村镇、马宅镇、东阳江镇、三单乡、巍山镇、画水镇
(十一)油茶产业。到2013年我市油茶基地达到10000亩,其中新建基地5000亩,复壮5000亩。建设百亩以上基地5个,培育龙头企业1家,加工企业1家,专业大户5户。
重点区域布局:佐村镇、马宅镇、东阳江镇、三单乡、巍山镇、横店镇、湖溪镇。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扎实开展农业特色强镇强村创建,加快主导产业规模基地建设。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大力培育各类专业种植村、养殖规模场(户)为着力点,搞好连片开发,培育发展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主导产业带或产业基地,带动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到2013年,建设特色农业村50个,特色农业强镇6个以上,建设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10 个,浙江省现代畜牧生态示范区5个,百亩以上特色基地100个,千亩基地20个,万亩产业带10个。
(二)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一是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土地经营权流转现状,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出台我市加快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相关鼓励、扶持政策。二是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加强引导、指导和规范流转行为。三是通过政策推动,发挥乡镇(街道)、村的主体作用和农户的积极性,创造土地流转的良好环境,形成用途、产业合理的用地布局,加快促进农业机械化和规模经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为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三)加快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农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扶持发展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切实增强其对广大农户的带动能力。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力度,吸引外资和工商业主、民间资本投资开发特色农业。到2013年,全市培育发展产业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50家,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农产品销售大户500人,带动农户5万户以上。
(四)加大农产品品牌培育力度,提高主导产业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创立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农产品实行分等分级、包装上市,商品率较高。到2013年,农产品驰名商标、国家级证明商标达到10 件左右,省级著名商标、省级名牌农产品20件左右。建设农产品展销配送中心10家左右。
(五)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主导产业农产品品质。加快农业标准修订制定工作。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行高效、生态、清洁、安全生产模式,强化农产品质量源头管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生产经营档案制度、畜禽标识制度和质量自控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建立经营者档案,场内经营者建立进货台账、进货验货和进货索证等制度。积极推行农产品的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到2013年,主导产业食用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要求。
(6)加强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提升主导产业科技水平。集中人力、物力,加快事关特色优势产业、关键生产环节和核心技术、具有自主产权的新技术集成开发,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繁育、示范和推广工作。加快推进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稳步发展经济作物和养殖业机械化,整体提高相关产业科技水平。从2009年起,主导产业重点乡镇要建立主导产业科技示范区(片),每个村都要确定科技示范户。到2013年,全市发展主导农业科技示范区(片)50个左右,科技示范户达到1000户以上。主导产业单位产出率提高10%以上。
(七)加强农村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引导主导产业发展的新型农民。建立完善主导产业专家组制度,充分发挥技术人员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加强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建设,及时补充年轻农技推广人员,防止人才断层。不断提高农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农民和农业生产,更有效地发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导作用。要围绕主导产业,结合"百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以实用技术、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知识等为重点,对特色产业强镇强村的农民进行整体培训,培养一大批农村生产能手、经营能人、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等。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
(八)狠抓主导产业项目建设,切实增加对主导产业的有效投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依法保证并逐年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要整合农业财政资金,增大扶持资金规模,进一步完善高效生态农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行农业专项资金政府目录制度,年初公布扶持项目范围、条件、额度,实行业主申请建设、职能部门管理、财政部门监督的体制和管理模式,做到项目立项有计划、中期有督查、完成要报结,对重点类型、重点项目实行绩效评价制度,不断提高项目规范化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项目公平、公开、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逐步建立项目库,促进项目建设统筹规划、有序管理。项目库实行开放管理,每年都要增加新的项目,上年延续项目和当年未安排项目滚动进入下一年度项目库。对于项目库内的项目,优先组织项目论证设计,推荐上级立项。要鼓励社会投入,不断增强工程实施的合力。适当集中资金,重点扶持一批对产业发展影响大、示范作用强、带动农民能力大的项目,达到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
(九)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形成合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建立政府分管领导负总责,农口部门分工负责,相关部门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规划与研究十大主导产业发展目标、重点区域布局等,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工作措施。要强化规划。各镇乡、街道和有关部门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借鉴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认真编制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分年度建设计划。要强化服务指导。及时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经验。切实改进作风,破解难题,探索规律,抓好典型示范,搞好科技、信息和流通服务,不断培育特色产业新的增长点。要强化评估验收。将农业主导产业建设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实行目标管理,层层抓好落实,力争通过几年努力,使以发展农业主导产业为主题的农业产业化工作得到跳跃式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