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发表了《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署名文章,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2007年12月嘉兴供电公司“红船电力服务队”成立。随后,在国网浙江电力公司党委的推动下,电力部门先后开展“红船精神、电力传承”的特色实践,以“红船”统一全省电力共产党员服务队品牌。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住房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让贫困人口不住危房”的要求。
为精准有效地帮扶残疾、贫困、孤寡等社会弱势群体,2016年市供电公司牵头联合市残联、市住建局、中国狮子联会浙江艺都服务队等部门和社会组织开启“幸福蜗居”公益项目,成立“幸福蜗居”项目工作小组,并建立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组成助残合作平台,下设项目宣传、资金募集、管控和实施等工作小组。通过规范化实施、标准化运作、精益化管理三个机制,建立资金、物资、宣传、服务、质量五大项目管控办法,搭建走访排摸、方案预算、资金筹集、专业施工、资料整理、自查验收、项目审计七个工作环节,初步形成一套系统化的运作模式,有效推动项目落地,帮助困难残疾人宜居乐居。多年来,“幸福蜗居”项目得到政府支持、百姓认可、社会称赞,赢得了信任和口碑。那一个个故事,也是“幸福蜗居”项目的真实写照。
故事一:87岁高龄的老党员陈铁城,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妻子也是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们有四个孩子,大女儿身体不好,二女儿癌症去世多年,唯一的儿子和儿媳都是智力残疾,孙子智力残疾且患有威廉姆斯综合症。老两口与儿子一家居住在六石街道鹤峰村两间漏雨潮湿的矮屋中。市供电公司“红船服务队”在了解相关情况后,先是集体募捐的方式为老人捐款3万元,并同时将陈铁城一家列入“幸福蜗居”项目,发动社会力量为他家翻新墙、盖新瓦。
故事二:佐村镇宅口香溪村王宇生小朋友是“幸福蜗居”第10期的受助对象。他们家原来住在四面漏风、雨天漏雨的木板房里。他的父亲肺癌晚期,母亲是精神病患者。?市供电公司“红船服务队”千方百计地加快施工进度,想让他父亲能在生之年住上新房,可天不遂人愿,就在房子快竣工前夕,父亲离他而去了。出殡当天,孩子七十多岁的叔公冒着大雨抱着骨灰盒流着泪跪了下来,恳求我们帮帮这孩子。通过努力,在当年六一儿童节来临之前,我们让孩子住进了新房,还为他联系了爱心人士资助他今后的学习生活费用。
故事三:吴能福和盲人妻子吴福光住在南市街道下杨坞村,两间破旧的红砖平房,一到雨天屋漏不止,屋内地面终年潮湿。为此,市供电公司“红船服务队”联合南市街道党工委、市残联、市住建局等部门,将吴能福家列为“幸福蜗居”项目第11期进行改造升级,并在2019年5月竣工。2020年春节前“红船服务队”进行回访慰问,惊讶地看到吴能福赤脚在屋内行走,面对众人诧异的目光,吴能福表示地铺了瓷砖太干净,舍不得穿鞋踩下去。可以说受助人的感恩,是“幸福蜗居”公益项目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为拓展受益面,市供电公司“红船服务队”以“精准扶贫”为理念,助力残疾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同时,还开展“幸福芯灯”“阳光普照”光伏扶贫等延伸服务,关爱空巢老人和困难残疾人。服务队发挥电力专业优势,累计完成70户困难残疾人的室内照明线路改造。2017年为城东街道上屋村的杜德成家改造危房时安装了爱心企业捐赠的屋顶光伏板,小小的“光明产业”不仅满足了杜家用电需要,还为他家每年增加6000多元光伏电收入,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
自新冠肺炎暴发以来,市供电公司“红船服务队”针对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进行24小时保电监测和特巡。抗疫期间,服务队与结对的40多户空巢老人通过视频、电话互动关爱;物资最紧张时,服务队负责人自掏腰包采购1000只外科口罩和500斤消毒水供团队使用。为帮助更多人做好消毒工作,发动党员群众通过微信群、朋友圈宣传防疫知识,动员社会组织一起为26个单位或个体提供消毒水。
2018年“幸福蜗居”被列为“浙江优秀助残服务项目”,受到省民政厅、省残联的充分肯定。截至目前,“幸福蜗居”公益项目募集各类资金300多万元,已组织实施项目35期,完成危旧房改造面积达51259平方米,提供志愿服务逾1639人次,服务时长12000多小时,受益群众达2013人次。模式在全省推广并促成省政府出台3个配套扶持政策,受到省委领导高度肯定。“幸福蜗居”公益项目还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第五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首届浙江志愿服务展示交流会银奖等省部级荣誉6项,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媒体的报道和关注。
目前,市供电公司持续在开展“幸福蜗居”摸排走访工作,一期已竣工,六期正在施工中,今年预计完成10期的基本目标。市供电公司作为国企,将继续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宗旨,坚定不移推进“红船精神、电力传承”的特色实践,不断拓展履行社会责任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守住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贡献应有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