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金华市委的决策部署,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从中积累起经验和方法,为此后的共同富裕道路提供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立足解困基础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市早就关注如何解决发展不平衡、统筹发达城镇与山区发展、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等问题。1997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关于加快山区综合开发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扶贫工作和加快山区开发的若干意见》。
2001年,市政协向市委、市政府提出“制定规划、分步落实、筹集资金、支持下山脱贫”建议。200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下山脱贫政策实施办法》,深化“百家扶百村”结对帮扶活动。同年,对农民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96个相对贫困村,实施结对帮扶举措。2004年,市财政安排资金对18个山区乡镇的村干部实施误工补贴。2005年批准首批5个村(三单乡善部坑行政村、千祥镇大路村的沈岭自然村、东阳江镇黄铺村的图塘和周家庄自然村、巍山镇王宅村的羊塘自然村)下山移民,合计移民718人,首批补助资金800余万元,下半年又批准5个村(巍山镇麻家村的登夏自然村、马宅镇湖贝村的苗湖和水楼上自然村、湖溪镇郭宅一村的里阳坞自然村、湖溪镇清潭村的东坞自然村)下山移民。
2008年,全市24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由市机关部门和企业结对帮扶,落实“271”工作机制:年联系走访帮助不少于2次,至村工作不少于7天,帮扶资金不少于1万元。部门、单位的6000多名干部结对帮扶1.6万户低收入农户。135家金华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村结成对子,统筹城乡发展,结对共建文明。2009年,对山区发展项目财政实行贴息贷款。24位优秀经纪人帮扶24个低收入农户集聚村组织来料加工。动员全市干部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送温暖活动。开展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2010年,市委1号文件把“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列入农村实事工程,财政安排500万元用于扶持山区发展。第六批24名农村工作指导员全部派驻到24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开展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基本情况调查和结对帮扶成效调查。
续写精准新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我市十八大以来的市内扶贫工作,是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基础上,针对主要薄弱环节,展开攻坚战的。
加强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扶贫帮困工作的领导,早在2005年,市政府就成立了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2018,为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研究决定调整东阳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成部门扩大。202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对东阳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单位和人员进行调整,建立起了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双组长制”,成员单位由15个增至39个,全面提升扶贫统筹协调力度。
精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低收入农户,逐户建档立卡。摸清家庭状况、致贫原因、收入来源、收入水平等基本情况;摸清脱贫门路、需要解决的主要困难,建立问题台账;摸清以往扶持情况、扶持效果,提出帮扶措施,制定帮扶计划;确定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实行定户定人定时定责帮扶;逐户制定脱贫计划。2020年按照社会救助、低收入农户“两线合一”要求,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紧扣“认定、复核”两个关键环节,通过入户调查、三级公示、数据比对等举措,强化扶贫对象动态管理,使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从而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
精准到户措施:精准措施,突出扶持重点,改“大水漫灌”为“滴灌”,提高扶持效果。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对于低收入农户,逐个分析致贫原因,号准“脉”、找准“症结”,选好“药方”,提高精准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帮助他们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时,注意因人而异、分类救助,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通过公益性岗位、来料加工等就业帮扶来帮助他们提高收入。对低收入农户开展各类培训,帮助他们发展产业、提高生产能力。
精准项目安排,资金使用。低收入农户扶贫,全市编写政策汇编,实行扶贫项目和资金倾斜。激发内生动力,政策设坚持“谁干支持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动员干。”通过特色农业扶贫、教育扶贫、低保兜底、健康扶贫、危房改造等系列帮扶工作,让低收入农户真正受益。补齐偏远山区、农村薄弱地区中小学校建设短板,加大财政投入;开展“互联网+义务教育”成效结对帮扶工作,城乡携手结对帮扶项目整合,2020年,我市成为省级实验区,实验区共计结对学校92所56对,本市受援学校45所,外省市受援学校11所。
精准选派第一书记。选派思想好、作风正、能力强、了解当地实际并有意愿为群众服务的优秀干部到农村基层担任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认真倾听群众诉求,耐心询问每户家庭情况,培育产业起来,流转土地,带动群众,完善医疗体系,优化发展环境,调动村社两级干部积极性,帮助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帮助发展村集体经济。2021年,选派35名市级第一书记和319名镇级第一书记,全市345个行政村实行全覆盖,也涌现出来不少典型事例。
精准成效衡量标准。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三大攻坚战中的重大政治任务。紧盯不愁吃、不愁穿和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安全住房脱贫标准,既不提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降低标准、蒙混过关,保证脱贫成果真实可靠。
精准扶贫,做好2008年就形成的“一户一策一干部”“一村一策一单位”深化创新文章。2011年至2012年,做好产业帮扶工作。市山区发展基金拿出310万元用于对集聚村的项目建设补助。在山区、半山区乡镇选择5个村开展壮大村级经济试点项目,每个村补助15-20万元。低收入农户集聚村按单个项目不高于3万元的标准,安排一般性项目,帮助低收入农户集聚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开发项目386个,投资4232.2万元。做好下山移民工作,完成下山移民344人。做好金融帮扶工作。支农贷款额度中安排2000万元以上的专项山区发展项目财政贴息贷款和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财政贴息贷款。101个山区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651.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村均20.47万元。
2013年启动新一轮“百企扶百村”结对帮扶活动。动员123家上规模企业自愿与集体经济薄弱或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的123个行政村结对,有近600多万帮扶资金到位。认定全市低收入农户26650户、47162人。贷款贴息总计171.19万元。制订《下山移民操作流程》,下山移民异地搬迁319人,完成上年移民76人,全年下拨移民工程补助资金178.15万元。
2014年,7个移民工程下拨移民补助资金239.8万元,涉及189户、504人。中天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楼永良被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
2015年,完成山区村村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0个,下发补助资金150万元。组织“千名干部联千户奔小康”活动,落实6500元以下5926户低收入农户与“两富”(即物质富裕、精神富有)局级指导员和全市5179名机关干部结对。全年下拨移民补助资金28万元。全年发放各类贷款贴息资金173万元,筹建村级低收入资金互助会1个。
2016年至2018年,以深化改革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为机遇,统筹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按照市委深化改革的要求,统筹各部门扶贫工作资源,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做好低收入农户数据库的补充工作,对2015年“46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数据进行全面核实,并及时更新数据;加快实施金融扶贫,最高授信由原来的5万元提高到20万元,并给予实付利息的60%利息补助,全年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贷款4000万元;加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对每个项目补助5-10万元,下达项目计划23个,11月底完成项目建设;完成15户、50人的下山移民工程。
2017年委托第三方统计事务所参与认定工作,全市认定新一轮低收入农户9960户、18868人;联合市委组织部,选派76名农村第一书记(农村工作指导员),到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开展为期两年的指导工作。
2018年,开展低收入农户认定复核、动态管理工作,全市有低收入农户9726户、17654人;发放2017年度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贴息,124万元;完成5个生态镇乡2017年度山区发展项目财政贴息贷款利息补贴,140.5万元;有序开展2018年度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贴息工作;完成生态乡镇村级建设项目,修改生态乡镇村级建设项目补助办法,完成5个生态乡镇21个村级基础建设项目;完成扶贫领域专项巡查整改工作,对3户非低收入农户享受扶贫贷款贴息问题深入调查核实并即整即改,对发放的资金即时追缴回财政国库。
2003年至2018年,全市完成下山移民4859人,完成低收入农户集聚村等建设项目492个,下拨帮扶开发等资金超过7705.951万元,低收入农户贴息贷款超过4344.19万元。
2019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839元,增速13.1%,位列金华各县市区第1位,2020年达到12163元;2020年,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9.52亿元,增长15.39%,经营性收入6.88亿元,增长34.90%,52个省定相对经济薄弱村有45个达到省定消薄目标,完成省定任务数的281.25%。因村制宜培育影视文化、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全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2019年以来,共培育省级农家乐特色点1处,农家乐集聚村2个,A级以上景区村40个,电子商务专业村10个,民宿村集聚村3个,影视特色村20个,研学基地(营地)12个。培育休闲观光农业点20个,举办乡村旅游节共35余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总人数达到230多万人次,旅游经营总收入达到1.2亿元。加强政银合作,引导金融活水助推乡村振兴。全面推广农户小额普惠贷款,全市18个镇乡街道27万农户得到授信,农户授信服务覆盖面达到100%;提高支农扶贫贷款扶持力度,2019年以来,累计388户种粮大户享受粮食生产贴息贷款1.06亿元,115户低收入农户享受扶贫小额信贷805万元,77户村集体享受“美丽乡村贷”5066万元。助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协调金融机构全面承担代理会计职责,有力地推动了阳光“三资”,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20年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近2000万元;发放美丽乡村贷贷款5175万元,惠及80户经济合作社。据统计,安排各类扶贫资金1.6146亿元(其中上级资金6431.16万元、本级资金9715.64万元),支出1.5776亿元,执行率97.7%,各项目均按政策保障到位。
着力乡村振兴
我市扶贫工作,虽然阶段性解决了绝对贫困者的生活问题,由于发展的不平衡,相对贫困的问题将长期存在。持久振兴乡村经济,提升农业农村发展水平,是我们长远的工作目标。
扶贫项目基本以改进基础设施和农业农村等传统领域为主,对低收入农户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带动作用不明显。自2019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摆上农业农村工作的优先位置,深入偏远镇乡,调研指导脱贫攻坚工作,帮助集体经济薄弱村找短板、献对策,为“消薄”项目争取到2000万元扶持资金和每年20亩用地指标。帮助低收入农户家庭断穷根、做实事,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牵头起草精准扶贫、美丽乡村建设、农业产业植入方案,全力推动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凝聚攻坚合力,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结对帮扶,加强低收入农户定期回访,建立健全返贫预警机制。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健全低收入农户返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继续实施精准帮扶,全面压实“一户一策一干部”,对低收入农户实现动态管理和差异化帮扶。通过“多轮地毯式排摸”,全面兜牢兜实年家庭人均收入10000元托底线。开展低收入农户帮促数字化系统迭代升级行动。统筹协调低收入农户帮促数字化系统应用扩面数据归集工作,优化各有关部门数据互通、实时共享方案,完善低收入农户数据仓,以数字化赋能推动低收入农户动态监测、精准帮扶和持续增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增强内生发展能力等举措,不断巩固拓展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
丰富和完善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有序推动巩固拓展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乡村特色经济、“飞地”经济,开展低收入农户增收行动,到2021年底,全市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要实现全覆盖,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45%以上,家庭年人均收入1万元以下农户工全面清零。比如通过加强政银合作,多措并举深化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不断拓宽低收入群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的金融扶贫路径。
创新打造共享田园。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按照“三生三园三合”(“三生”即生产、生活、生态;“三园”即联动打造田园、家园、公园;“三合”即资金和规划整合、产业融合、功能复合)要求,以“共建共享共赢”为理念,实施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新探索,创新开展共享田园建设,统筹山、水、田、林、湖、村一体规划,培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探索绿色发展的新路径,不断展现共同富裕在我市的生动实践。目前,我市共谋划打造27个共享田园,项目规划总面积5.03万亩,计划总投资7.42亿元左右,六石白溪江、湖溪八里湾、南马瑶仪、城东寀卢等第一批8个共享田园已基本建成。共享田园建设在得到各级主流媒体高度关注同时,也得到了省有关领导肯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国贤在《农民日报》头版报道的《共享田园建设:浙江东阳新探索》上批示肯定:“共享田园”新探索,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命题,使闲置的田块活起来,实现了村庄田园共美、共富。我市共享田园工作得到了省领导批示肯定。共享田园数字化应用项目被列为省财政厅乡村振兴集成创新示范项目。计划2022年完成20个以上共享田园建设,到2025年底,全市建成60个左右示范型共享田园。
全面提升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创业扶持和重点人群就业帮扶力度,推进农民参保和社保扩面征缴,做好社保政策统筹衔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低保救助标准。持续抓好教育项目建设,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深化医共体改革,加快推进市镇村三级联动的整合型医疗体系建设。创新养老服务供给,加快星级居家养老照料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