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这头与那头“牵手”他们有了更多的期待

发布日期: 2021-07-19 15:07 来源: 东阳市人民政府 字号: [ ] 浏览次数:


何新法向记者讲述义东大桥的历史。

□记者 孙新萍

义东大桥开通前一天,记者从大桥东阳这一头步行至义乌那一头。

在廿三里街道何宅村桥头,记者遇见了76岁的何新法。说起这座桥,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这江宽100米左右,这边喊,那边听得见,以前跟对岸的人就是喊着交流的。”何新法说,早先江上没有桥,但有一条小木船可以渡江。民国时有过一座浮桥,后又建起一座小木桥。20世纪80年代,东阳、义乌民间自筹28万元,建起了第一座水泥桥,后于2008年重修。老人说,自从得知要重建这座大桥,他就充满期待。

何宅村是一个大村,有3000多人口,距离东阳山口仅100米。何新法是退休老师,曾任教过何宅、红旗的学校,教过很多东阳学生。老人说,早先有一句话,“东阳人会躲,义乌人会寻”,意思是东阳人在哪里,义乌人也会在哪里,像亲兄弟一样。在外地,看到东阳人,他会有看到家人的感觉。

何宅村党委副书记吴剑浩说,何宅和东阳往来密切,何宅村民都会说东阳话,就职于东阳各行各业,他的3个姑姑都嫁在东阳。从何宅出发去义乌城区要1小时左右,但来东阳城区只需要20分钟左右。除了办证等事项必须跑义乌,平时何宅村民买东西、看病都会选择来东阳。在吴剑浩看来,义东大桥开通后,交通更优化,选择更优化,通过义东大桥,再经东阳到义乌的快速道,上青口高速、徐村高速,出行相当便利。

在很多何宅人眼中,义东大桥不仅仅只有新桥开通这一层意义。何新法说,对未来发展很期待,东义将一起奔跑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吴剑浩说,何宅村两委会将积极谋划,密切关注东义同城化进程,积极融入其中,打开新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