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共同富裕

横店共同富裕之路的历史启示

发布日期: 2022-01-04 15:19 来源: 东阳市人民政府 字号: [ ] 浏览次数:

  张敬

改革开放前,横店只是一个交通不便、区位不彰,人均年收入不足百元的贫穷乡村。40多年来,横店镇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的理念,走出了一条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之路。

横店共同富裕现实景象

40年来,横店经济不断发展。2020年,全镇实现规上工业产值211亿元,影视文化产业年营收157亿元,旅游收入超200亿元,税收收入41亿元,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次。

40年来,横店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2020年镇域内人均年收入达到6.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倍差降至1.34。

横店历年城镇居民收入柱状图


40年来,横店实现从一个普通半山区农村到现代城镇的跨越,目前全镇常住人口达到23万,建立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

横店共同富裕之路的历史轨迹

  缘起:横店大队集体追求富裕生活

1970年的横店流传一首歌谣:“抬头望见八面山,薄粥三餐度饥荒,有女不嫁横店郎。”这一年,35岁的徐文荣在群众的呼吁下成为横店大队支部书记,他向农民作出承诺,“苦干一年,实现一稀两干,饭后一个水果”,他领着党支部一帮人带头参加劳动,造桥、打水井,发展农业生产,还办了五金厂、粮食加工厂。第二年粮食亩产从700斤增长到1500斤。年底分红,每个工分本来两毛七增长到七毛六。从第二年开始,横店老百姓实现一天“两干一稀”,群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横店的共同富裕之路在人民公社时期起步,从一开始就深深打上党组织和带头人引领、大胆突破体制机制束缚、集体劳动共建共享三个鲜明烙印。

奋斗:从横店丝厂到横店集团的发展之路

1974年,横店公社党委任命徐文荣为横店丝厂的党支部书记。1976年2月16日横店丝厂正式投产,利润逐年翻番。1979年1月,横店人又办起了横店针织厂,当年便实现利润超100万元。紧接着,又办起了内衣厂、针织厂、印染厂、丝织厂和化纤纺织厂,形成轻纺产业链。1980年4月横店磁性器材厂成立,经过30多年发展,磁性材料不仅成为横店集团的重要主导产业,还带动了整个东阳磁性材料产业的兴旺发展,成为东阳经济的一大重要支柱。到如今,横店集团有电气电子、医药健康、影视文化、新型综合服务四大产业版块,共有200多家生产与服务型企业,4.8万多名员工。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了政企分开的问题。东阳和横店乡党委、政府全力支持横店乡镇企业的发展。同年11月22日,横店工业公司成立,原来代表乡政府管理企业的乡工业办公室同时宣告撤销,乡党委和乡政府不再插手企业事务。同时还明确党政干部和企业领导不再相互兼职。从此,政企分开,工业总公司以真正的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横店比全国其他地方整整提前10年解决了政企分开问题。

1993年3月,为进一步加快推进“高科技、外向型、集团化”的战略步伐,浙江横店企业集团公司正式改组为横店集团,成为全国第一家乡镇企业集团。1999年成立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对集团公司、下属子集团、子公司进行全面公司制改造。

抉择:社团所有制的创立与发展

横店的工业经济起步由社队企业肇始,具有鲜明的集体经济特征,与同期温台和永康等地以私营或“红帽子”企业为主区别显著。在横店集团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在几次几次体制改革中的关键抉择中坚守共富初心,探索建立了“社团所有制”。

“八八”改制。1988年,市政府发出了关于乡镇集体企业实行股份制、租赁制和产权拍卖的三个“试行办法”。要求对乡镇集体企业,实行以股份制、租赁制和拍卖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乡镇企业的产权归属问题”摆在了横店人的桌面上。此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横店人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主体带动,四轮联动”发展道路,就是以镇办集体企业为主体,扶持和带动村办、联户办和户办企业共同发展。这个路子老百姓拥护,有利于横店发展。横店人召开了一场为期三天的全封闭式厂长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每个人都发表了意见,大家都不同意把企业卖给个人,厂长经理们没有一个人愿意把企业买下,都表示要走共同富裕之路,走以公有制为主体和高科技、外向型的发展道路。1991年,坚持走公有制为主体发展道路的横店工业总公司,实现公司工业总产值比3年前增长64%,利税翻一番。

“二次”改制创立社团所有制。1992年,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背景下,股份制改革之风又一次刮到了横店。再一次经历了思想的碰撞后,集团上下都不同意把资产量化分到个人。实践证明,集团坚持走共同致富道路很好,老百姓拥护,农民高兴,政府满意,既然这样,为什么要改变?大家一致要求坚持原来的道路走下去。那么,横店集团不实行拍卖私有化,不实行股份制,到底该实行什么呢?经过认真总结研究,深入思考分析,1993年,横店人提出了社团所有制理论。横店集团的资产既不属于国家,也不属于全镇集体,更不属于某些个人,它属员工共同所有,但员工不能拿走,只有使用权,没有占有权。这个资产要保值增值,就要由集团公司来管理,所以,也可以说资产归集团所有。从社会角度看,集团是一个生产性、营利性的社团。所以,这种集团所有,称为社团所有制,以这种产权形式组织运作的经济,就叫社团经济。横店人提出社团经济的宗旨是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特点是产权共有、政企分开、社团主导、多轮驱动;任务是使农业经济变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农村经济。用社团经济主导农村经济。

升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共富

横店的影视文化产业,从1990年代在一片质疑声中艰难起步,所走过的发展之路,贯穿其中的战略思想和发展思路,源头可以归结到横店人的“四共”初心。1998年4月,在“横店集团二次创业研讨会”上,横店人对横店集团的“二次创业”有了清晰的认识:横店集团发展经济的方向定位,是工业高科技,影视旅游高水平,依托第三产业致富是主目标。将来横店的富,不是富在工业,而是富在第三产业上。第三产业不但能使横店集团继续发展,还能够带动横店所有老百姓富起来。第三产业发展以后,才能够让每家每户每个人,都有赚钱的机会。

归根结底,90年代中期的横店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横店的区位、土地、资源、环境容量等都难以支撑工农业再次飞跃发展,而发展以影视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却可以打破这些制约,实现产业升级,带动文化旅游、商贸、饮食住宿、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充分利用服务业就业门槛低、适应面广的特点,提高横店地区百姓的劳动参与水平,带动更多的百姓共同致富。正是在这个“四共”初心的指引下,横店的影视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应时而起。纷至沓来的3000余个剧组,每年2000多万人次的客流,带动了十余万人就业。2020年,横店人均收入达到6.5万元,已从小康阶段迈入高收入阶段。

横店共同富裕之路的历史启示

党组织与领头人的初心不改是共同富裕的前提保障

横店集团在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以产业带动、产业集聚和地方百姓的共同富裕来考虑企业的发展,而不单单以企业自身盈利的最大化来衡量企业的价值。横店集团没有过多关注创利速度、眼前利益,而是十分注重脚踏实地、长远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让百姓有更多的获得,让社会有更多的受益,让地方经济更有后劲,让贡献更能持续。横店集团始终坚持共创共富的创业初心,催生了横店人矢志不渝的创新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并逐步沉淀为企业文化,凝聚成企业文化力,永葆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全力支持、引领横店与横店集团的发展,使其担负起横店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带动我市城乡的共同富裕。1987年4月,县委、县政府发出《关于广泛开展学习横店活动的通知》,学习推广横店发展乡镇企业的经验,1987年至1992年,金华市委连续4次在横店召开现场会,学习推广横店发展乡镇企业经验。市委市政府2011年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横店镇小城市培育试点的实施意见》,2012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横店镇发展的若干意见》,支持、推动横店城市化发展。2004年4月,首个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横店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成立;2012年,设立浙江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2020年6月,横店影视文化产业集聚区成立,不断打造升级发展平台。党的领导也贯穿于横店集团发展始终,目前横店集团有基层党组织147个,党员2400名,还成立了“横漂”党支部,党组织的核心引领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

发展实体经济是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在发展实践中,横店人深深地体会到,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才能让农民脱贫致富。在房地产的热潮中,横店集团不为所动,仍然坚守实体经济。用实体经济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财富,为普惠民生打下坚实基础。坚持发展实体经济,给地方贡献了许许多多的物质财富,也给当地百姓持续带来许许多多的实惠。当年横店影视文化的投资是非常巨大的,一时看不到盈利的希望,还经受着社会舆论褒贬不一的强大压力,成长之路,异常艰苦。横店人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理念,他们坚信,影视文化产业的兴起能极大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能更大范围地帮助当地百姓共同致富。

区域经济扩散是带动共同富裕有效途径

80年代初,横店人在发展壮大丝厂的基础上,又办起了多家企业,形成相对完整的轻纺产业链,带动农村一批又一批剩余劳动力到工厂当了工人。面对产销两旺,供不应求的大好形势,横店把技术和产品向附近村和农户扩散,逐步把针织坯布这道工序放给联办和户办企业去做,自己的骨干厂主要做印染和成衣。同时,还派出技术人员,指导和帮助村联户办企业生产。就这样,不长时间,横店就形成了“针织一条街”,家家户户织机响,满街上下忙织布,老百姓有了致富门路,都非常高兴。这个做法后来作为横店的经验,向东阳全县和整个金华地区推广。

同样的,在磁性材料产业发展起来以后,按照先前发展轻纺产业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思路,横店逐步把下游产品下放给村办企业和联户办企业去做,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共同发展,自己则重点发展软磁、稀土永磁、塑磁等上游产品,从而在当地形成了由高到低庞大的磁性材料产业群。经过30多年发展,磁性材料不仅成为横店集团的重要主导产业,还带动了整个东阳磁性材料产业的兴旺发展,成为东阳经济的一大重要支柱。横店带领着东阳的磁性材料产业享誉全国、全球,被称为“世界磁都”。

横店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向外辐射,逐步把周边农村纳入发展范围,扩大了横店经济发展的空间,更带动周边农民发展生产,走上共同富裕之路,横店也从一个普通的半山区农村成长为欣欣向荣的小城市。这一过程在发展影视文化产业后进一步加速,90年代,横店进行了两次扩镇,行政区面积达到97平方公里,2012年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的浙江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面积达365平方公里。横店影视的溢出效应不断扩展,推动了东阳影视外景基地全域化,又辐射到周边县市,共同富裕的同心圆越画越大。在党委政府努力下,横店机场、杭温高铁、金义东市域轨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将相继建成,横店又迎来新的重大机遇。

乡镇企业办社会是提升共同富裕品质的现实选择

横店人的“企业办社会”实践,是在徐文荣“多办企业多赚钱,多赚钱多为人民办好事”的朴素而崇高的理念指引下,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的。至今历经30多年探索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第二阶段是过去,分别是“企业规划,企业投资”“政府规划,企业投资”,第三阶段是现在,称为“政府规划,企业与政府共同投资”。横店人认为乡镇企业同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农村城市化,是乡镇企业义不容辞的职责。

横店集团在发展战略“高科技、外向型、集团化”后面,加了“办社会”三个字。强调社会主义企业家不但要做好企业的企业家,还要做社会企业家,要有社会责任意识。现在,在横店,只要能看到的,或者感受到的公用设施,几乎横店集团都参与了投资建设,很多街道上的路灯、街心花园、绿化是集团出钱,甚至连电费、保洁费都由集团承担。30多年来,横店集团坚持企业办社会,和各级政府投入共同办出了一个新横店。横店农民“从农民到工人到市民”,不用往城市里涌,而是就地实现了“城市化”“市民化”,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的新路子。

产权结构的“变”与“不变”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钥匙

从横店大队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横店人不断地对横店集团的产权结构进行改革,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产权结构演进之路。“变”是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释放生产力发展空间;“不变”是始终坚持带领农民共同富裕初心和“共创、共有、共富、共享”理念,坚持集团资产的集体共有。

1984年完成政企分开,“变”的是企业真正成为独立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政府也不能再无偿调拨横店工业企业创造的财富,这极大地释放了横店人创富的热情;“不变”的是横店工业总公司的集体性质。“八八”改制,横店人坚持以集体所有性质“不变”,但集体所有不是“大锅饭”,在经营权方面采取了系列改革调整措施:完善承包责任制,改集体承包为厂长一人风险抵押承包;对微利或亏损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对不景气的企业进行转产、拍卖或关停;灵活调动了生产要素。90年代,横店开创了“社团所有制”,接着又完成全面公司制改造,“变”的是横店集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经营机制与市场全面接轨,保证了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不变”的是横店集团的集体所有性质,保证了横店集团专注发展高科技产业和影视文化产业等实体经济战略方向不动摇,企业与政府共建社会不动摇,使横店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市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