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我市印发《东阳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暨医疗机构设置“十四五”规划》,对建设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3年9月,我市印发《东阳市促进基层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进一步要求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让广大农民群众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完备的医疗卫生服务。方案要求,2025年乡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全部达国家基本标准,45%以上达国家推荐标准,力争2家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达二级综合医院服务水平,累计完成新改扩建规范化村卫生室(服务站)50家以上,基本实现“15分钟医疗服务圈”全覆盖。
我市严格落实《规划》和《方案》相关要求,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整体医疗服务水平,高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城乡均衡化,让老百姓就近获得更加公平可及、系统完备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实现“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全覆盖。
一、推动基础设施、医疗设备、药品配备标准化建设
1.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同” 原则,结合服务半径、人口数、居民服务需求等,优化设置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2023年,全市重点开展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创建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单位”1家,完成新改扩建村卫生室(服务站) 15家。
2.推动医疗设备配置标准化。按照“技术适宜、适度超前” 原则,分类制定医疗设备配备标准清单,分批分类有序配置,促进医疗服务提档升级。今年,全市向省级申报11家规范化村卫生室,目前已完成15家,项目实施进度100%,项目完成率136.36%。
3.推动药品配备标准化。制定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统一目 录,完善医共体内药品统一采购、配送流程。市中医院“智慧药房”上线后,在“全自动发药机”的助力下,将“人等药”的传统取药模式转变为“药等人”的新模式,有效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就医环境。
二、推进医疗资源和医务人员“双下沉”
1.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深化基层医务人员“模块化培训”内涵,人员培训率全覆盖,培训合格率达80%以上。截至2023年9月份,全市家庭医生实际签约人数43.3万人,签约任务完成率101.55%,十类重点人群签约率88.13%。
2.提升特色专科能力。开展基层特色专科(专病) 建设,鼓励一般卫生院拓展康复医疗、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等服务,形成与市级医院功能互补、差别化发展的服务格局。市妇幼保健院坚持中西医并重,创新中医药+妇幼保健的“东阳模式”,吸引2000多人次前来考察交流,并在全国推广借鉴。
3.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加强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相关科室建设,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目前,全市共有村级医疗机构268家。其中3000人以上社区31个,公共卫生服务站覆盖率为100%。
4.提升数字健康服务能力。深化“互联网+”普惠便民服务,优化健康医疗服务门户“健康东阳”建设,实施“浙里健康e生”“数字家医”“浙里护理”等重大应用,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三、完善财政、人才、医疗政策保障机制
1.加强财政资金保障。按照“有利于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有利于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群众就医获得感”的要求,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今年,市财政对政府办村卫生室(服务站)按照每年不低于3万元标准给予补助,有力保障基层医疗机构良性运行。
2.完善基层人才保障。在医共体管理中心内实行一体化管理、动态调整、统筹使用,盘活用好存量人员编制。截至9月,市医共体累计完成培训192期,培训2689人次,覆盖基层95%的临床医生。
3.深化医疗保障机制。支持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建设,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引导居民基层首诊。今年以来,全市16家基层医疗机构门诊诊疗人数192.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上升7.27%;住院人数5467人次,较去年同期上升32.6%。
来源:歌画东阳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