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财政总收入1372501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3%,比上年下降3.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16147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5.4%,比上年下降2.1%,其中税收收入684670万元,比上年下降10.4%(详见一般执01表)。非税收入131477万元,比上年增长88.5%。
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53382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6.1%(详见一般执02表),比上年增长4.1%。其中民生支出85.9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4.5%。
“三公”经费支出情况: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三公”经费支出2813万元,比上年下降5.7%。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0元,比上年下降100%,主要是受疫情影响,没有安排因公出国(境)任务;公务接待费支出401万元,比上年下降16.8%,主要是厉行节约严控接待支出及受疫情影响接待减少;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支出1638万元,比上年下降1.7%,主要是厉行节约;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774万元,比上年下降7.2%,主要是按计划更新公务用车规模比上年有所减少。
2022年省财政对市县财政的年终结算工作尚未完成,按现行财政体制和上级有关政策测算,2022年一般公共预算预计可实现收支平衡。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98975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6.5%,比上年下降5.6%(详见基金执01表)。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76924万元,完成调整后预算的96.7%,比上年增长3%(详见基金执02表)。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56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100%,比上年增长13.2%;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568万元,完成调整预算的99.5%,比上年增长3.4%,其中补充国有企业本金1649万元、政策性补贴100万元、提取社会保障风险金1070万元和调入一般公共预算749万元(详见国资执01表)。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94163万元,比上年增长6.8%;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66363万元,比上年增长18.3%。2022年收支结余27800万元,历年累计结余177066万元(详见社执01表)。
(五)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年初全市政府性债务余额1813881万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769690万元(一般债务余额980674万元、专项债务余额789016万元)、政府负有救助责任的债务44191万元。
2022年全市政府性债务收入571000万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一般债务169000万元(包括再融资一般债务69000万元)、专项债务402000万元(包括再融资专项债务100000万元)。
2022年全年政府性债务支出170938万元(再融资债券支出169000万元、债务到期还本1938万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一般债务支出69861万元、专项债务支出101077万元。
根据政府债务收支情况,2022年年底全市政府性债务余额2213943万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169752万元(一般债务余额1079813万元、专项债务余额1089939万元)、政府负有救助责任的债务44191万元。
我市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地方政府一般债务余额、专项债务余额均控制在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内。
二、2022年财政工作情况
2022年是推动东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蓄势起势之年,面对“三重压力”叠加“两大变量”的严峻考验,我们按照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财政预算审议决议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勤俭节约,扎实推进财政各项工作,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市财政荣获全省财政管理绩效考评优秀单位、省政府督查激励(自2018年省政府督查激励机制建立以来第三次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
(一)精准培育“生财之源”,产业扶持政策加码发力 出台“支持市场主体平稳健康发展”30条、“战疫情抢发展”16条等助企纾困政策,进一步减轻疫情防控压力下中小微企业负担,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一是迭代升级优势产业政策。扶持建筑业发展,聚焦智能制造,支持影视业壮大,优化商贸营商环境。二是减税降费惠企直达。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通过减、降、免、缓、延、退等形式将税收优惠及时送达企业,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推动增值税留抵退税直达快享,加强库款运行监测机制,足额保障退税资金及时退还。三是“财政+金融”助企纾困。畅通政府性融资担保链条,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撬动更多担保资金,支持、引导信贷资源流向小微企业等普惠领域。
(二)全面提升“理财之效”,财政预算管理日趋完善
高质量构建集中财力办大事体系。一是全力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争取留抵退税及减税降费等财力性补助资金5.65亿元;争取新增债券资金40.2亿元,新增债券总额位列金华县市第一。二是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严控一般性支出,年初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6554万元;年中压减资金1.16亿元。三是加强政府投资项目预算审核。为推进全市重点项目建设保驾护航,完成各类审核项目874个,核减金额50.08亿元。四是全面开展绩效评价。对5个部门、5个镇乡街道开展整体支出绩效评价,20个专项开展重点绩效评价。东阳市《加快推进部门整体绩效预算改革》入选全省优秀案例。
高效率配置财政资金。一是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加强涉农资金管理。二是保障综合交通大会战,密切关注全市综合交通大会战项目情况。三是助力城市品质提升大会战。助力环境美丽、洁净舒适、绿色环保的城市生活环境建设。四是落细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政策,在第一轮绿色转化财政专项激励资金绩效考评中,获得优秀等次。
高标准落实财政资金监管。抓好直达资金精准高效落地。加强规范公款竞争性存放,把牢“制度链”,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存放的监督指导,实现公款竞争性存放全覆盖。
高效能推进数字化改革。完成数字财政综合应用门户系统基本建设,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面向整体智治平台用户,集中呈现财政部门整体运行情况。
(三)稳步走好“共富之路”,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优化
加快推动镇乡均衡发展。积极探索镇乡财政体制改革,发挥体制收入调节作用,通过调整基数、扩面支出、扶持短板、支持重点,有效平衡市本级与镇乡财政关系,缩小镇乡之间发展差距。有序推进全省“小切口”试点。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支持打造共富村试点工作,入选全省首批财政金融协同支农数字化改革试点。
全力保障民生事业投入。坚持医疗惠民强化落地。保障医疗项目建设,构建“一老一小”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积极贯彻执行疫情防控政策。按要求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局部突发疫情处置。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全力保障教育基建项目资金,加速教育项目建设保障学位供给。持续推动“双减”落地见效,规范学后托管服务,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文旅产业发展。配合出台《东阳市文化旅游领域稳经济促消费活动方案》,安排旅游促消费财政资金2000万元。兜牢共同富裕底线。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提高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至1947元/月,提高孤儿养育标准至2725元/月。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康复补助、辅助器具配置等政策,加强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
(四)大力夯实“运行之基”,财政风险管控稳健有力
一是有序化解政府债务。根据项目融资金额到期时间,排出按月化解明细计划表,已提前完成全年债务化债任务。二是切实兜牢“三保”底线。加强“三保”监测,按旬报送执行情况,及时防范和化解潜在风险。将库款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做好库款运行监测,加强对新出政策的资金测算,及时保障资金需求,避免出现兑现缺口,确保国库资金平稳运行。三是健全社保基金风险管控机制。认真落实多渠道筹集和充实社保风险准备金措施,计提社保风险准备金专门用于防范化解社保支付风险。积极做好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工作,开展社保基金竞争性存放3期,增加收益3474.23万元。
三、2023年财政收支预算草案
1.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2023年财政总收入1561820万元,比上年增长13.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4050万元(详见一般预01表),比上年增长12%。按现行财政体制测算,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可用资金为111354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14050万元减去上解省财政支出245115万元,援助支出1235万元,加上中央上划税收返还收入54131万元、省市转移支付200173万元、上年结转20000万元、预算稳定调节金调入40000万元、政府性基金调入130000万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1544万元)。
根据收支平衡的原则,拟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13548万元(按功能科目详见一般预02表,按政府经济分类科目详见一般预03表),比上年增长3.4%。其中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68082万元(按功能科目详见一般预04表,按政府经济分类科目详见一般预05表),镇乡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5466万元。
“三公”经费预算安排情况:2023年全市拟安排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支出3733万元,下降0.24%。因公出国(境)费50万元,与上年持平;公务接待费587万元,下降0.51%;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3096万元,下降0.19%。其中:公务用车购置经费900万元,与上年一致;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2196万元,下降0.27%。
2.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2023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234650万元,比上年增长25.1%,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增加(详见基金预01表)。
2023年拟安排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108092万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当年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1104650万元、省财政提前下达补助资金3442万元(分项目支出预算详见基金预02表,土地出让金支出详见基金预03表)。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2023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058万元,比上年下降14.9%。2023年拟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058万元,其中补充国有资本金1383万元、政策性补贴100万元、调出资金1544万元、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补助31万元(详见国资预01表)。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草案)
2023年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92333万元,比上年下降0.9%;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73421万元,比上年增长4.2%(详见社预01表)。当年收支结余18912万元,累计结余195978万元。
5.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截至目前,省财政厅提前下达2023年度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33.2亿元,其中提前下达一般债券2亿元,已落实至横店高中新建项目、“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公路大中修)、高中改建工程、美丽乡村建设、中小学新建项目、公安局基层业务用房建设、351国道东阳周官至山口段公路工程;专项债务限额31.2亿元,待债务转贷收入下达后落实至对应项目。
6.提前下达转移支付安排情况
2023年,上级财政部门提前下达我市的返还性及转移支付资金已按实际项目用途及金额安排支出22.15亿元(详见附件)。
四、2023年财政主要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推进“两个先行”的重要之年,是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全面铺开,发展基础不断夯实,推动各方面工作由开局起势向整体成势突破的重要之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以“236”战略为目标任务,以“1354”工作为总抓手,准确把握全年财政工作重点,扎实抓好财政开源增收工作,增强重点工作财力保障,确保财政运行平稳可持续。
(一)聚焦共同富裕,打造发展财政
继续开展“扩中”“提低”共富大行动,着力找准共同富裕场景下的财政“小切口”,助推全市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先行标兵。
聚焦区域均衡发展。完善镇乡财政体制,促进区域平衡发展。强化乡镇财政管理,规范乡镇财政行为,加强基层财政资金安全专项检查,确保专项资金的高效和安全使用。聚焦乡村振兴。全力支持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规范涉农资金管理,修订完善相关资金管理办法。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村社资金管理平台、乡村信息中心、智慧林场等项目实施工作。聚焦民生福祉。持续加大对社保就业、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将财政资金精准投入到民生亟需领域,实实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聚焦提质增效,打造绩效财政
精准施策聚力产业发展。聚焦“四大千亿产业”,全面梳理现有财政扶持政策,不断整合优化、迭代升级,改变政策呈现多、小、散的现状,重塑集中财力办大事体系,形成政策合力。支持工业园区和小微园建设,清理整改低效工业用地,为更好的项目落地腾出空间;大力推进建筑业“一区一园一院”建设,支持建筑企业向“专精特”和“智慧建造”转型;迭代完善影视文化产业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加大对影视文化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持续推动消费转型升级。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继续完善东阳市惠企利民政策兑现平台,加速奖补资金兑现、优化完善系统功能,助推营商环境跨越升级。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贯彻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要求,严控“三公”经费和一般性支出,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确保全市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集中财力办大事,全力保障“五大会战”。深化绩效管理改革。把绩效作为配置财政资源、制定财政政策、分配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落实重大项目绩效目标实质性审核,进一步完善与部门整体绩效相挂钩的预算分配机制和奖惩机制,提高绩效评价的约束力。
(三)聚焦风险防范,打造规范财政
强化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科学合理谋划债券申报工作,严格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立项前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和债务风险评估,规范国企融资举借程序,对新增隐性债务“零容忍”。积极向上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健全“储备一批、发行一批、建设一批”的滚动接续机制,确保资金安全、规范、高效使用。高度重视社保基金风险管控。落实社保风险准备金财政投入责任,做大社保风险准备金“蓄水池”,确保社保基金安全稳定和可持续运行。着力防范化解乡镇财政风险。完善市对镇乡街道转移支付制度,努力构建科学公平、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市与镇乡街道财政关系,持续加强督查督导和内控规范,确保基层财政资金安全。
(四)聚焦整体智治,打造数字财政
按照省财政厅 “一个门户、四个系统”的建设思路,加快数字财政综合应用门户建设展示“财政亮点”。持续优化惠企利民政策平台功能,完善企业画像信息和政策库数据,让企业“轻松找政策”,实现政策智能化推送,让政策“精准找企业”。将数字化、一体化、现代化贯穿财政工作全过程,预算管理一体化、统一公共支付平台、政采云、电子票据等重点项目不断迭代升级,“整体智治、高效协同、便民利民”的财政管理机制不断完善,提升财政管理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