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专题专栏 > 经济开发区

从一堂课出发 洞见文化的力量 手工艺创造新生活美学

发布日期: 2023-03-16 16:21 来源: 东阳日报 字号: [ ]

□文/记者 杜丹 图/通讯员 陈利平

13日,工艺美术政协委员会客厅“政协大讲堂·浙里有好课”首讲开讲。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邱春林作了《手工艺创造新生活美学》的主题讲座。

本次活动由中国非遗保护协会木雕专委会、浙江省工艺美术学会、东阳木雕小镇主办,工艺美术政协委员会客厅、浙江新东阳木雕有限公司承办,由东阳工艺美术政协委员会客厅牵头委员黄小明召集和主持。

讲座中,邱春林以传统审美文化为切入点定义审美活动,通过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案例,带领大家体悟了新时代的手工艺如何与艺术设计、实验艺术、影像艺术等深度融合,如何开拓创作理念、拓展手工艺的艺术价值。记者摘录了其中一些片段,以飨读者。

艺术走进生活 生活走近艺术

邱春林说,随着世界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以及政策扶持、学术界的重视到社会收藏家群体的崛起,曾被边缘化的传统手工艺人开始站到历史舞台。可以说,传统手工艺目前所处的时代是历史上从没有过的黄金时期。

当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手工艺人也毫不例外地加入“日常生活美学化”的大潮中,并且在某些方面成为制造新生活美学的先锋。大到公共装置艺术、室内壁画,小至服装服饰、茶具、文具、香具、香包等,不论是物品,还是手工艺数字化影像,都具有艺术美的感性形式。

手工艺创作日益注重隐喻、符号的使用。在民族文化自信心大增的背景下,典型的、被尘封很久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的再利用成为受人关注的焦点,在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几乎所有领域形成广泛的“国潮风”。

手工艺产品的符号化创造沉浸式的亚艺术消费空间,如仿古街区、新中式,手工艺作品因具有装饰美的传统进入到社会公、私生活空间。

手工艺与时尚结合,与创意IP结合,不断美化生活。手工艺产品的符号价值参与了社会分层,如高端定制。

手工艺突破当代艺术的屏障,加强了观念,提升了思想性并刷新了形式语言,或者说艺术家与手工艺双向借鉴,让观念艺术从观念回归物质、形式和技术。

随着数字艺术和电商直播的流行,或通过沉浸式体验,手工艺作为“艺术化”劳动之一,成为大众美育的主要手段。

手工艺让生活风格化

邱春林的讲座,让在座的工艺美术政协委员会客厅成员、文化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行业大师、工艺美术相关行业从业者和高校学生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80后的木雕二代,来自周先荣木雕创作室的沈艳一直在思考如何能让东阳木雕走得更宽更广更贴合时代。她表示,这次讲课,让她思想上有了质的改变,尤其是邱春林老师说的“生活走近艺术,艺术走进生活”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木雕艺术数百年来无一不和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从古建筑整体运用到现代随处可见的屏风、背景墙、牛腿、斗拱等,每一件都是木雕与生活的实时运用艺术。而近来发现,越来越多的新生代群体崇尚更加多元化的艺术风格,木雕的改革时代就在当下。首先,风格特点的改革,不局限于传统写实的满雕,不局限于传统的中正题材,可以诙谐幽默,可以体现更多轻松因素,让更多的年轻人得以共鸣。其次是材质的多元化交融,从邱老师举的几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把灵感运用到木雕艺术,通过木头与编织、陶器、丝绢、钢、银等材质的结合交融,打破传统屏障,产生新的艺术火花。最后是木雕创作形式上的转化,这种转化在日常雕刻艺术中已经出现过,镂空与半镂空、圆雕与半圆雕、浮雕与镂空等各方面有机结合。在创作形式上,依据不同的雕刻题材、材质进行大胆创新,赋予木雕艺术更多灵动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