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强委员:
首先感谢您对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在东阳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积极推动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做深做实市级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东阳已于2023年12月27日正式启用东阳市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位于东阳市总部中心B幢4楼东区,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人员进驻36人,涉及20多个部门141项涉企服务事项。中心设置项目、政策、金融、人才、法治、科创、开放、数据、中介、兜底等十大增值服务板块13个服务窗口,配套VIP接待室、洽谈室、亲情会客厅等功能区域,满足企业推介、资源对接、服务支持等多种需求。同时,按照“1+1+1+X”的形式配强各板块进驻人员,即一个板块一个牵头部门、一名分管领导、一名首席服务专员、X个服务专员,统筹推动各类跨部门业务的协同办理,帮助企业解决疑难问题,全力构建全市域、多层级、全天候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企业“只进一扇门、能办所有事”的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效果。
二、推进东阳市“民营经济37条”落地。编制涉企服务事项清单,建立服务事项动态更新机制,细化分解省级目录清单,结合本地实际梳理形成并落地涉企服务事项141项,其中政府侧事项107项,市场侧9项,社会侧25项。同时,注重政府、社会、市场三侧协同,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服务模式。以政府为主导,融合市场、社会涉企服务资源,构建多元协同、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涉企服务生态圈。6月底前,新增市场侧事项20项以上,并在线上“东企通”平台实现“民营经济37条”相关政策的精准推送、直达快兑,实时监测相关政策落地情况,有效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加快“东企通”平台运行机制建设。全面整合政务服务机构和人员,加强与编办、组织部门沟通,整合优化部门涉企服务职能,加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力量。依托“东企通”平台,整合三服务、“12345”便民服务热线等平台渠道,建立线上线下企业诉求问题“受理—转办—办理—督办—反馈—办结”全流程闭环解决机制,实现企业诉求问题“一口子”受理、分层分级分类解决。同时,针对久拖未办事项、疑难复杂事项、跨部门联动事项等,建立由市级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牵头的会商协调机制,确保“疑难杂症”诉求及时回应,并将能解决普遍问题、重大问题的经验做法固化为改革成果。
四、推进“一类事”服务场景落地。制定《东阳市营商环境“10+N”“一类事”改革工作方案(初稿)》,印发《关于梳理涉企服务“一类事”事项指导目录清单的通知》,召开营商环境“一类事”改革工作部署会,建立清单化推进、闭环式管理模式。对照上级目录,结合我市实际细化形成《东阳市涉企服务“一类事”事项省级指导目录》,包括22项“一件事”。此外,聚焦建筑、影视、红木、箱包、渔具等主导产业的高频共性诉求,初步构建“建筑产业法律服务一类事”“影视产业开办一类事”等特色场景。一是创新打造建筑业服务中心。该中心建设面积超4000平方米,设项目、政策、金融、科创、人才、法治、数据、兜底等8大服务板块,归集公检法司、财政、税务、金融、住建等12个部门涉建筑业服务事项。依托项目服务板块,深化建筑企业办理建筑许可改革,简化项目服务流程,平均办事手续和时间分别缩减32.2%、20.7%;依托金融服务板块,设立全国首个建筑企业专项转贷资金,累计为110多家(次)企业转贷超60亿元资金;依托法治服务板块,成立全国首个建筑业法务联动机制,实体化入驻建筑业犯罪侦查中心、检察事务中心和巡回法庭,累计办理案件近1.8万件,涉及标的270多亿元,为400多家企业挽回经济损失50多亿元。二是积极打造影视线上服务专区。围绕影视企业全生命周期和影视产业全链条,在“东企通”平台上线影视服务专区,实现产业要素智能匹配,截至目前,注册用户10.5万人,累计办结业务402万件,累计服务落地拍摄剧组615个,云上勘景服务30万次,为剧组提供拍摄场地、住宿餐饮等服务80万次。搭建“供应链平台”,为剧组提供物资租赁等线下服务和云制作等线上功能,实现剧组入驻拍摄前即主动推送服装、化妆、道具、场景等要素,并同步提供拍摄成本预测分析等超前服务;建设“政策智达”模块,依托平台形成全面的企业画像,构建政策和企业的智能化匹配算法模型,自动向影视企业推送所需政策、补助兑现等信息,累计兑付财政奖励资金1.5亿元;推出“数智化”金融套餐,建立“信用分”指标体系,推动公共信用信息向市场化征信机构开放,进一步完善“企业金融画像”;建设“影检通”模块,建设全国首个影视一站式法律服务平台影视产业法治服务专区,汇聚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人力社保局、法学会等6家职能部门,协同构建法治保障体系,累计为影视企业解决实际经营问题296个,规避经济损失5.8亿元。
再次感谢您对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周洁倩 联系电话:8692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