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高云淡,正是研学实践的好时节。六石街道各研学基地迎来秋季研学高峰,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场场沉浸式成长课堂,让知识在实践中生根发芽。
“我的青菜苗有四片小叶子。”9日,在六石街道白溪江共享田园内,7岁的马岚娜捧着亲手栽种了青菜苗的菜盆说道。当天,这里迎来了600余名小学师生,一场集野外生存、农事体验与自然探索于一体的研学活动正式开启。活动以“野外生存+劳动实践”为主题,设置了多个趣味体验环节。在野外生存技能学习时,8岁的彭安欣和胡瀚璐正专注地跟着教官学习过滤技巧,当看到教官将活性炭、石英砂层层铺进滤水装置,浑浊的水逐渐变得清澈时,两人不禁发出惊叹。而在农事体验区,孩子们化身“小农夫”,将培育好的青菜苗移栽到菜盆里,期待着带回家观察菜苗生长的全过程。
“不同年级有不同的研学重点。”白溪江共享田园负责人郭天笑介绍,为了让研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基地为一至三年级学生重点开展种菜、挖番薯等基础农事体验,培养劳动意识;四至六年级则升级为叫花鸡制作、野外生火等进阶课程,提升实践技能。“我们有长期合作的专业教官队伍,从活动设计到现场指导全程把关,确保每一项活动都安全规范。”郭天笑表示,今年额外增加了“野外生存技能”课程,这些课程打破了课堂的边界,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技能,在劳动中收获成长。据了解,该基地去年已接待两万多人次的研学活动,未来还将继续优化课程内容,为更多学生提供优质的研学体验。
非遗体验研学同样精彩纷呈。11日,六石街道北后周村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迎来了市吴宁二校的261名学生,一场以“东阳本地特色——非遗传统文化之美”为主题的研学实践活动在此开展。活动内容丰富多样,涵盖观非遗表演、走红色之旅、研传统技艺、玩传统游戏。在古戏台上,刚劲有力的武术、灵动鲜活的木偶戏、韵味悠长的道情说唱轮番上演,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所折服。
分组体验环节中,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制作精美的竹编。“编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一步一步跟着老师做,完成后特别有成就感。”五年级学生杜雨轩举着自己刚做好的竹编兴奋地说,他表示这是第一次接触竹编技艺,没想到传统手艺这么有趣。在红色之路参观环节中,孩子们认真聆听老革命家的故事,缅怀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此外,沙场蹴鞠、拔河等以竹编制品为道具的传统游戏,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体验传统民俗的乐趣。孩子们还参观了国潮大院、农耕馆、竹编博物馆,进一步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
从白溪江共享田园的田间地头到北后周村的文化场馆,六石街道的秋季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亲手栽种中感知生命成长,在非遗体验中触摸文化温度。这一场场沉浸式研学不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成长的历练。
来源:歌画东阳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