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佐村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金华市人民政府批复同意,现根据《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条例》相关要求,进行《规划》批后公布: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多规合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重大决策部署,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水平,特编制《规划》。《规划》是对佐村镇国土空间做出的总体安排,是指导佐村镇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
镇域范围:佐村镇镇域总面积149平方千米,包括 25个行政村。
镇区范围:总面积 0.30平方千米。
二、定位与目标
主体功能定位:落实《东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 年)》要求,佐村镇属于农产品主产区,即生态红线的非覆盖区,农业条件较好,可进行大范围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重点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
规划定位:生态农业强镇、旅游康养胜地 。
发展目标:至2025年,佐村镇近期围绕“旅游康养胜地”的发展定位,加快产业植入,充分挖掘农文旅产业资源优势,立足佐村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对现有活动包装升级,打造全域旅游新体验,打响佐村旅游金字招牌。至2035年,严格保护生态资源和水源涵养,全面推动水土保持和森林质量提升,守住生态安全底线。不断提升和完善城镇功能,统筹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推进医疗、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优化城乡风貌和居住品质,实现集镇品质的跨越发展。不断壮大茶叶、香榧等特色农业产业链条,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响佐村农业品牌效应。发扬“非遗文化”和“特色产业文化”等优势,推动文旅项目落地,加快乡村文旅和运动休闲多元融合,打通佐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构建东阳市东部的魅力生态大屏障。
三、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区域协同。一是共建乡村振兴发展带,以美丽乡村示范县创建为契机,全面构建乡村全域大美格局,连接周边县市和全域重点乡镇的美丽乡村,衔接美丽乡村旅游专线,深入推进315省道的“回归自然风景线”。同时,以回归自然风景线为轴带,以“生态休闲”为主题,依托315省道和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资源、果蔬基地、农业休闲采摘园,串联三单乡、佐村镇、巍山镇,展现沿线山水林田自然风光,打造最美自然风景精品游线。二是塑造“佐村-三单”城镇组团,依托佐村镇和三单乡生态相连、区位相近的优势,以315省道、怀万线等区域交通设施为纽带,塑造“佐村-三单”城镇组团,打造“田园小城镇魅力环”市域格局中的重要节点,通过文化要素、创新产业、服务功能注入,强化小城镇集聚提升。三是文旅融合,整合串联两地厦城村、金航村、山背村等文化资源,打造农耕文化休闲旅游路线;在文化游线沿线穿插农业综合体、果蔬采摘基地等资源,使各要素融合发展,成为文旅综合发展型小城镇组团。
开发保护总体格局。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一带三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其中:“一心”为依托佐村镇镇区和周边斯光村、前塘村等重点发展村,打造佐村城镇中心;“一轴一带”为农旅综合发展轴;休闲田园魅力带;“三片”分别为城镇核心区、生态体验区、康养特色区。
规划用途分区。遵循全覆盖、不重叠的基本原则, 细化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生态控制区、农田保护区、城镇发展区、乡村发展区和其他保护利用区至二级分区,明确范围边界、面积,实施国土用途管制。
四、空间控制线细化落实
筑牢国土空间安全底线。到 2035 年,佐村镇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16万亩, 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 2.74万亩;落实生态保护红线 12.17平方公里,落实城镇开发边界 0.49平方公里,严格“三条控制线”管控。
细化深化各类控制线。细化落实粮食安全控制线、生态环境控制线、基础设施控制线、灾害防治控制线、历史文化控制线、城市重要控制线,划定村庄建设边界,守住高质量发展和城乡融合的空间底线。
五、国土空间用地布局
保障特色高效农业空间。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布局稳定”的要求,重点引导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永久基本农田、高标准农田、粮食功能区的衔接融合。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规划期内通过耕地功能恢复、垦造耕地、建设用地复垦等方式补充耕地,主要分布于全域西北部村庄。通过农用地资源整合,提高耕地集中连片度和耕地质量,实现农业增收。
构筑水碧林茂生态空间。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确保森林覆盖率不降低,落实生态公益林保护范围不少于15.73平方千米。保障水体健康,落实饮用水水源保护区13.88平方千米,皆为一级保护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实施特殊保护。落实水域控制线不少于3.80平方千米,保护重点水系河道2条,为梓溪和秀石坑溪。
优化品质宜居城镇空间。规划至2035 年佐村镇常住人口规模达1.3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以中心村集聚为重点,加快内部整合和微改造,因地制宜,聚散有度顺应城镇化过程。引导乡村要素集聚发展,落实细化村庄分级分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六、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和品质风貌
构建镇村一体生活圈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等要素,完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交通网络,规划构建“乡集镇-村/组”二级生活圈,形成 1 个乡集镇生活圈和6个村级生活圈,分级配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以实现有效构建起一个功能齐全、便捷高效、宜居宜业的镇村一体生活圈体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科技、教育等手段来确保历史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妥善保护和合理利用。严格保护佐村镇 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历史文物保护点,加强古树名木、地质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活化利用。
塑造佐村特色景观生态风貌。保护和提升山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同时促进可持续发展。以梓溪水景观带和省道S315景观带为主线,形成镇域蓝绿休闲网络和风貌分区,打造生态特色型美丽城镇。
七、安全韧性基础设施体系
综合交通体系。加强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构建轨道交通、省道、县乡道为一体的对外交通网络。镇区形成“一横二纵”的骨干路网体系,其中“一横”为三里街,“二纵”为上街、矿区路。
市政设施体系。建设绿色完善基础设施体系,统筹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工程、燃气工程、通信工程、环卫工程建设。
综合防灾体系。构建安全韧性防灾减灾体系,科学规划防洪排涝工程、消防工程、人防工程、抗震防治、地质灾害防治、防疫工程。
八、自然资源保护与集约节约利用
自然资源保护。坚持保护优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筑牢生态屏障。稳定森林资源总量,加强公益林与天然林保护,通过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果树观光旅游业,搞活山区经济,积极发展和培育以香榧为特色的经济林产业,扩大经济林的种植面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努力把生态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严格保护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自然河湖水系格局,提升水系网络连通性。佐村镇范围内主要河流为岱溪、香溪、上溪、梓溪、溪南、双溪(五丰)。规划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采取强化节水措施提高佐村镇乡水资源利用效率和用水效率;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统筹协调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促进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提升。
国土综合整治与高效利用。以“百千万”永久基本农田整治为重要抓手,加强农业空间综合整治,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有序推进萎缩寸居民点复垦,优化乡村用地布局,引导乡村发展区外零星建设用地集聚,城乡增减挂钩建设用地指标应优先保障村民宅基地、公共服务设施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逐步使天然次生林、退化次生林等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水平,提高森林蓄积量和林分质量,增强森林的稳定性及系统调节能力,及时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复查工程和民房修筑,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综合治理、分类施策等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修复提升生态空间;多措并举盘活利用闲置土地,提升产业效益、补齐城镇功能。
九、规划传导与实施保障
详细规划传导。《规划》划分为 29个详细规划编制单元,其中城镇单元 1个,乡村单元 24 个,特定功能单元4个。明确各详规编制单元的边界、类型、编码、约束性指标、空间控制线等。
规划分期实施。明确分期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合理安排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时序,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明确重大项目清单。
强化数字化管理。依据乡镇级规划数据库建设标准和数据汇交要求,形成乡镇级规划数据库,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维护国土空间规划的传导性、约束性、权威性。
完善规划实施监督。建立规划编制、审批、修改和实施监督全程留痕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公众对规划实施的监督作用,多途径落实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