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本地信息

生态沟渠成治污“秘密武器” 我市超万亩农田退水实现“体内净化”

发布日期: 2025-07-28 15:59 来源: 歌画东阳客户端 字号: [ ]

记者 杜超君

7月24日,走进六石街道白溪江共享田园的千亩稻田,一条长1040米的水渠,沿着稻田外围穿流而下。不同于人们印象中光秃秃的农田水沟,这条沟渠内种植着鸢尾、菖蒲等水生植物,错落布置着拦水坝和过滤坝,正悄然“净化”着千亩水稻田的退水。这正是我市近年来大力推广的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系统,已成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秘密武器”。

“水渠连接着农田,农田退水通过排水口汇入这条水渠。”市农业农村局生态与能源发展中心工作人员赵韦港介绍,农田退水包含大量氮磷等污染物,传统直接外排的方式会对水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白溪江共享田园临近白溪江流域,为了消减农田退水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减少水土流失并改善入江水质,市农业农村生态与能源发展中心于2024年7月在此实施生态拦截沟渠项目的建设。

沿着水渠行走,每隔五米就有一处用鹅卵石进行固定的浅滩湿地,里面郁郁葱葱的水生植物繁密而挺拔。据介绍,这些水生植物是水生鸢尾、美人蕉、旱伞草等,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磷等,同时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径流、改善水质的功能。

为了给沉水植物创造稳定生长环境并优化净化效率,沟渠内还设置了六道蓄水坝,通过减缓水流速度、适当提高水位,确保沉水植物在正常生长的同时,还能吸收更多氮磷。

在稻田排水沟末端和排水干沟汇集处,设有排水口沉淀池。池内设有集泥池和反硝化除磷设备,对农田排水进行直接处理。经过物理沉淀减少农田土壤及养分的流失,池内构建的微型生态系统通过动植物、微生物等生态作用,降低氮磷等营养盐含量。

项目设计方浙江农林大学对沉淀池进行了创新升级,在沟渠中增设两处“沟底折流式过滤沉淀池”。通过多层级物理改造和交错排布的四个悬浮物吸附装置,使水流呈“S形”流动,延长滞留时间,显著提升氮磷吸附能力。经过多重过滤,水体清澈见底,甚至可见水蛭等小生物。最新水质检测报告显示,该生态沟渠对农田退水中氨氮和总磷的拦截率分别达到25.48%和21.22%。

除了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沟渠建设还将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紧密结合,种植的蒲草、鸢尾花、美人蕉等植物,有效提升了农田的“颜值”。

自2018年起,在市农业农村局生态与能源发展中心的推动和指导下,我市积极创建农田氮磷生态拦截沟渠试点。目前,已建成歌山镇大里村、城东街道寀卢村、巍山镇巍山小区、六石街道吴良村、湖溪八里湾、画水镇正伟家庭农场、六石白溪江共享田园一期二期等8条优质沟渠,改造总长度超8000米,覆盖农田面积超万亩。下一步,我市将在持续推进建设的同时,加强已建沟渠的运维管护,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助力打造环境优美的田园生态,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