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瑶
9月14日,在飘着木屑清香的工作室里,胡群青手持自制翘头圆刀,专注雕琢木雕坯料,为月底的比赛打磨作品。刀刃划过木材的簌簌声中,既有东阳木雕百年技艺的厚重回响,也藏着当代匠人突破边界、融合创新的巧思。从16岁开始学艺,到成长为金华市工艺美术大师,胡群青28年的木雕生涯里,用“传承”扎根,靠“融合”赋能,为东阳木雕注入新活力。今年8月,其作品《甜蜜蜜》《快乐的旋律》更是分获“浙江历史经典产业创新创意作品展”传统工艺美术类金、银奖。
坚守匠心传承 追求多元融合
由于家中长辈从事木雕行业,那些手工雕刻成的木头玩具,不仅为他构筑起欢乐童年的一部分,更在胡群青幼小的心里悄然种下了木雕艺术的种子。16岁,他赴沈阳学木雕,后辗转北京、天津深耕技艺。2009年,他拜入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陈一中门下,开启了木雕创作生涯的全新篇章。
作品《有馀》
“东阳木雕是‘做到老、学到老’的一门技艺,前辈的手艺和心气,得接住、传下去。”在陈一中指导下,胡群青沉下心打磨“慢功夫”。如今,他仍坚持到师父工作室打磨技艺。
在胡群青的创新理念里,木雕不局限于单一木材的创作。“传统木雕的技法是根,融入多元化的材料,可以让作品绽放出别样光彩。”他如此阐释自己在材料创新上的思考。
走进他的工作室,材料融合的视觉冲击扑面而来。一件镶嵌木雕作品中,青金石、贝壳、绿松石等七八种材料精心搭配,这让他的作品突破传统木雕色彩与质感的单一局限。
为实现材料完美融合,他弃用常规黏合剂,凭精湛手艺和自制工具精细打磨材料边缘,反复调整镶嵌角度。“靠手艺让材料‘无缝对接’,作品才够精致。”
革新创作思维 化腐朽为神奇
作品《甜蜜蜜》
胡群青的创新还深入创作思维,其作品《甜蜜蜜》就藏着他对“创新”的独特理解。该作品的创作灵感源自于饭店收银台的零食罐,用鹿角雕刻的蜜蜂镶嵌在罐顶,充满童趣,多种材质融合相得益彰。“这几处其实都是裂的。”胡群青指着作品介绍说,把裂缝、瑕疵做成作品记忆点,这种也是创新。原来当初在加工过程中木头开裂,面对可能报废的坯料,他用紫光檀镶嵌裂缝,并设计了小插槽,可以放签单笔。如此一来,不仅掩盖了瑕疵起到装饰效果,还增强了作品实用性。
作品《欢快的旋律》
这样的“意外创新”并非个例。在创作中,胡群青善于从废料中挖掘价值,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他曾用废弃的烂树根做《欢快的旋律》。一块被弃的烂树根,在胡群青眼中却蕴含着无限可能。他敏锐地发现树根风化后的独特纹理,与海底礁石的形态极为相似,是创作海底主题作品的绝佳画布。他剔除腐烂部分,以传统圆雕技法将黄杨木、金丝楠木刻成小鱼镶嵌其上。隐藏式蓝色灯带亮起,鱼儿似在海中畅游,海底世界跃然眼前。“从废料中找灵感,让其重生,就是贴近生活的创新。”胡群青笑着说。
自制雕刻工具 解锁精细技艺
雕刻工具关乎技艺施展与作品呈现,胡群青为满足浅浮雕等精细工艺需求,走上自制工具之路。“市面上的刀满足不了浅浮雕的细活,自己做的刀,能挖得更深、雕得更细。”他解释道。他的工作台上,数十把自制刀具各有妙用:翘头圆刀可深入木材挖深层次,斜角刀能处理边角保线条流畅。刀具的钢材、弧度、厚度,均依他的雕刻习惯和创作需求独家定制。
胡群青自制的雕刻刀
“以浅浮雕工艺为例,要想雕琢出那种‘近中远’层次分明的意境,刀具凹槽的深度与弧度必须恰到好处,实现更精细的雕刻效果。例如要精准刻画出两毫米的细微线条,这些自制刀具功不可没。”他拿起一把自制刀具,展示其精妙之处。自从开始尝试自制刀具,便一发不可收拾,还吸了不少求购者。应同行所求他已陆续为他人制作了500多把工具刀。这些自制刀具,不仅显著提升了他的雕刻效率,更让他能够实现诸多常规刀具难以企及的精细工艺,为他的创新作品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技术支撑。
胡群青仍在创作之路上前行。他正构思新作品《世界多美好》,以“飞鱼”为题材,计划再用镶嵌工艺展现海洋意境。同时,他还想为《甜蜜蜜》加感应开盖功能:“让作品融入现代生活,从传统工艺品变实用艺术品,是创新的重要方向。”
作品《报春》
在胡群青看来,创新不是背离传统,而是在传承基础上拓展:“传承是根,供创新养分;创新是枝叶,让传统焕生机。东阳木雕要在当代发光,需传承技艺与文化,更要贴合现代人审美与生活,敢尝试、不重复、不固守。”从突破材料、自制工具到革新思维,胡群青以对东阳木雕的热爱与执着,用创新成果诠释着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