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耀 通讯员 葛俊倩 俞丹丹
教师节临近,三乡大地上,尊师重教的暖流处处涌动——校园里,社会各界带着关怀与敬意走访一线教师;奖教奖学典礼现场掌声此起彼伏,捧着荣誉证书的教师笑意盈盈……一场场遍布镇乡街道的表彰和慰问活动,既是对教师全年耕耘的深情致敬,更勾勒出东阳教育人才梯队枝繁叶茂的鲜活图景。
这份蓬勃活力的背后,藏着市教育局多年来在教师培养领域的深耕坚守:从破解师资流动难题的机制创新,到搭建全链条成长平台的精准赋能,不仅彰显出教育系统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破局智慧,更以扎实举措书写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东阳新范式。
政策激活成长动能
前段时日,深耕乡村教育11年的市飘萍小学美术教师吕浣瑢,凭借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创新的教学方法,在金华教坛新秀评比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吕浣瑢的成长离不开我市持续推进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有力支持,这背后,是市教育局对教育公平的不懈追求与创新实践。
近年来,市教育局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范围,力求实现优质资源的最大共享。一方面,充分盘活原有的20个名优工作室资源,在课堂教学、课改实验、课题研究及师资培养等多个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注重发挥遍布城乡各校的160多名学员的力量,强化“培优一人、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形成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
另一方面,组建“名优互助联盟”,形成区域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城区、江北、南市、巍山、横店、南马6个名师教师互助成长区域联盟,每月定期开展名优教师成长研修活动,持续不断地为名优教师提供教学实践指导,带动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市教育局还加大优秀毕业生的招录力度,于2022年首次开展农村学校自主招聘工作,增强农村学校优秀青年教师的储备力量。
为了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市教育局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打出了一套破解师资流动难题的“组合拳”——建立完善的教师、校长轮岗交流机制,推进优质师资在城乡、校际间合理流动。通过制定含金量十足的“政策包”,将津贴补助、评优评先、职务职称晋升等工作生活待遇向乡村学校和流动教师倾斜,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2024年,全市有157名教师、42名骨干教师参与交流轮岗。“师资流动蓄水池”正源源不断释放人才活水,让更多优秀教师在乡村教育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彩。
多平台赋能育名师
与吕浣瑢一样,来自江北上卢初中的周亦唯在金华教坛新秀评比中获得初中英语学科第二名。对她而言,“东教星火,教育共富”名优教师送教活动成了她提升专业技能的宝贵契机。
活动中,周亦唯不仅能接触到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还能与同行深入交流,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同时,由市教育局教研室和市教师进修学校合作开展的“骨干教师研训班”,为她创造了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让她的专业成长之路越走越宽。
“市教研员蒋萍兰带领的名师团队给予了我全方位的帮助。”周亦唯说,从宏观的教学理念解构,到中观的教学环节设计,再到微观的课堂体态语言优化,全息化指导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专业成长的质感。
周亦唯的成长并非个例,众多教师受益于由市教育局打造的多个成长平台,不断提升全市教育整体站位。
这背后,是市教育局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人才培育举措。一方面专班推进,全面实施“321高层次人才培育工程”,明确5年名师培养目标(培育30名金华市教坛新秀、20名省级以上获奖名优教师、10名特级教师及正高级教师),推动该工程落地见效。另一方面,探索名优教师全链条培养模式,通过完善市教坛老将、教坛中坚、教坛新秀、教坛新苗评选机制,实现名优教师的梯度培养,让优秀教育人才脱颖而出。
市教育局还以“321”工程为核心,持续做好名优教师的“孵化”工作。去年,名优培育中心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东讲学十余次,为30余人提供课题指导。
在此氛围下,全市“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蔚然成风。2024年,1人列入“双龙”计划,7名教师晋升为正高级教师,5人成为浙派名师(名校长)培养对象,5人获评省春蚕奖,1人入选省领军人才,40人获评金华市优秀班主任。同时,完成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选育48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