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东阳 > 东阳旅游 > 吃在东阳

茶在东阳

发布日期: 2015-05-13 10:09 来源: 东阳市人民政府 字号: [ ] 浏览次数:
  □记者 陈林旭
  
  茶叶原产于中国,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浙江有茶事,始于汉;东阳产茶也有悠久历史。
  
  本周五,我市首届茶文化博览会将拉开帷幕。届时,茶文化高峰论坛、茶艺品鉴、茶韵风情文化表演、茶文化摄影书画展、茶叶茶具展销等等现场活动将在开幕式后次第举行。这个周末以及紧接着的这个双休日,茶,将会成为市民百姓的一个热点话题。
  
  历史
  关键词:产、贡、销   
  
  据《山越史》记载:“东白山一带,三国时已产茶。吴国境内山越所居之地,有会稽、东阳……农业渐兴,本土所产竹木盐茶之利,不可胜数。”《东阳市志》中也有如下文字记录:“三国吴时已产茶叶。东白山茶晋末就为人赏识。”
  
  唐陆羽《茶经》记载:“婺州东阳县东白山,与荆州同”(湖北荆州茶为当时名茶之一)。唐翰林学士李肇《国史补》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为第一,……婺州有东白。”婺州东白茶是当时的贡茶之一,表明了其优异的茶质。明隆庆《东阳县志·万历补刊》载:“茶产东白者佳,今充贡,岁进春芽肆斤。”
  
  清康熙《东阳县志》载:“唐宋时有司常治茶于独山(注:位于巍山镇茶场村东边)深坞,设茶院,名茶院坞”。 这是官府设的茶叶管理机构和茶贸易场所。至南宋时期,朝廷已在东阳设茶场与巡检司。《大中华浙江地理志》载:“县东永宁镇宋时已有茶市,曾设巡检。”清康熙《新修东阳县志》载:“茶皆官收官卖,官给本钱于民,而后收其茶,民间不得私市。其后从园户贸易,而官收租钱”。
  
  19世纪之后,出口数量激增,导致种植面积和从业人数的增加,直至19世纪的后期,茶叶一直是中国第一位的出口商品,茶叶的关税是清政府最重要的财政支柱。2013年春节期间央视寻宝栏目中出现的一罐送“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评过的东阳茶叶,充分说明了东阳茶在当时所具有的品质自信和积极的市场开拓意识。
  
  东阳山区一带存在“上半年靠茶叶,下半年靠白术”的传统经济格局,这说明在东阳许多地方,茶叶与药材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这一传统经济格局一直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
  
  种类
  关键词:茶种、茶类  
  
  宋高似孙在《剡录》中记载了晋太傅褚伯玉在刘裕篡晋称宋时,隐居东白山不仕,称道士治茶炼丹的故事。《东阳市志》载:“茶种,以东阳木禾种为主。相传由晋太傅褚伯玉从湖北襄阳引种,后衍生为木禾茶、笋头茶(俗称豆节茶)、紫芽茶、瓜子叶(俗称杞漆茶)等分支。”鉴于此,褚伯玉应可算是东阳茶的祖师爷。东阳木禾种是浙江三大茶树群体良种之一,与鸠坑、龙井齐名。东阳木禾种为有性群体品种,占茶园总面积的60%。无性系品种主要有龙井43、浙农117、乌牛早、迎霜、安吉白茶、木禾201等。
  
  上世纪80年代,浙江长兴、湖州、德清、宁海、仙居、金华、建德及江西婺源、江苏无锡等地从我市共引种精选茶籽6吨。湖南、福建从我市引种统货木禾茶籽46吨。1969年起我市先后引入安徽祁门楮叶种,淳安鸠坑种,福鼎大白茶、迎霜,泰顺香菇寮,临海藤茶、茂绿和龙井43等品种。目前,木禾茶产地广布东阳、磐安、诸暨、嵊州等县市,高山丘陵都适宜种植,栽培面积共8万多亩。
  
  烘青是东阳的传统茶类。清光绪十九年(1893),白溪后坟村朱银海、朱章林从嵊县学得珠茶初制技术。经推广,珠茶约占全部干茶产量三分之二。县精制茶厂生产的天坛牌特级珠茶,1984年在西班牙马德里第二十三届世界优质食品评选会上获金质奖。
  
  1980年我市恢复东白名茶的研制,推出了“东白春芽”,同时又研制了创新名茶“太白顶芽”。20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西湖龙井”茶采制工艺和技术,生产加工“东白龙井”。“东白春芽”“太白顶芽”在省、地名茶评比中多次获奖。此外,我市也产红茶、毛峰茶、眉茶、花茶等。《东阳市志》载:民国23年(1934年),红茶140吨销江浙;1958年碎红茶182吨,出口埃及等国。
  
  2000年,龙井茶列入我国原产地域保护,我市属越州产区。
  
  2007年到2008年市顶峰茶业合作社在东白山茶场曾生产乌龙茶,因销售渠道等原因,逐渐停产。
  
  2012年开始金法龙茶叶专业合作社在三单乡华阳村生产加工乌龙茶。
  
  2012年以来和品茶业有限公司大力倡导生态理念,所产红茶一枝独秀,品质优异,每年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有机认证。
  
  风俗
  关键词:待客、茶亭
  
  旧时东阳盛产茶叶,但是在“民间不得私市”的规定以及生活水平低下的情况之下,用于自饮的却不多。在东阳南乡,喝点白开水即被称为“食茶”,这亦可看出人们对茶的向往和喝到真茶的难度。
  
  不过,老百姓过日子,就算再困难,“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是一件也少不了,自己不舍得喝茶,但东阳人待客的第一件事,一定是翻出家藏的茶,泡上一杯端给来客。“以茶待客”是民间最基本的礼节。
  
  泡茶给客人时还要讲究“浅茶满酒”和殷勤续茶,否则会被认为是怠慢客人,并有赶客人走的意思。
  
  中国的传统生活习惯中,有条件的官宦人家或者书香门第,文人雅士等,过日子也有七件事:琴、棋、书、画、诗、酒、茶。里面也有茶,这说明茶是到哪儿也少不了的。
  
  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百姓出门靠的就是两条腿。尤其是农闲时节,许多人都要加入走乡串户做手艺谋生的行列,一些好心人,为了艰难奔走在路途中的人能得到一些精神上的慰藉和物质上的能量补充,组织起“路会”或“茶会”,募集“茶谷”“茶股”甚至是“茶山茶田”等作为开支,在一些较为偏僻的古驿道上,雇请专人,设茶亭、置茶缸、备茶勺,供过路人喝口茶、躲会雨、纳下凉、歇口气。因此,茶亭又叫凉亭。
  
  在东阳历史上出名的茶亭有很多,道光《东阳县志》“茶亭”目下载有重要茶亭33座。历史上比较出名的茶亭有南午岭茶亭、独山茶亭、西门桥亭、茅蓬路亭、官清岭亭、寮口茶屋、百总(施茶)庙、桑梓岭茶亭等。
  
  轶事
  关键词:道茶、禅茶   
  
  众所周知,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是深受宗教思想影响的。除了道观,南北朝时期的兴佛风潮中,东阳建造了许多佛院佛寺。有寺必有茶,是僧必善茗。因此可以说,东阳茶的发展,是与出家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僧人素食禁酒,茶正好成了他们解渴和提神的佳饮。其次,道士僧人们围坐论道谈经,少不了这可以润喉和兴奋神经的茶的激活。其三,高山出好茶,好茶叶的栽培和采摘炒制饮用离不开依山筑居的道家名士和高僧大德的长期实践。其四,寺院种茶,也是一种待客之道,而朝拜者在竭力登山进庙之际已经劳累焦渴,正需要那一口香茗解乏润喉。
  
  据康熙《东阳县志》卷二十四“寺观”条目下的记载统计,宋之前,东阳有灌顶寺、栖真观、东白山的禅林院、昭明院等40余个佛寺道观种植茶叶、施茶。
  
  东阳这方风水宝地,从汉代至隋代,就不断地吸引来许多名士,比如申屠蟠、葛玄、葛洪、褚伯玉、陶弘景等,他们离开官场,隐居东阳,潜心事茶,推崇以茶会友,以茶作诗,以茶养廉的方外生活方式。同时,他们还普遍认为饮茶能健康长寿,这些都大大促进了茶在东阳地区的普及和传播。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申屠蟠厌恶官场,辗转南下隐居东阳禹山后,在禹山种茶,并设茶亭,供茶与过路客。其学生桓典也曾离开官场,跟随老师一年,一起垂钓,一起品茗。申屠蟠九世孙征南大将军申屠狄征蛮航海,舍宅为寺,成为千年古刹大智寺。大智寺禅茶曾获诗赞曰:“半日得闲僧煮茗,一股清味几盘桓。”
  
  汉末葛玄(164-244)由天台入东白山,虔诚修道,功德圆满。葛玄孙子葛洪循祖父行踪,于东晋时入东白山,寻访高士,采集中草药,治疗疑难杂症。葛洪认为茶叶是药中之王,根据他祖父在东白山种茶经验,选择土质好,气候适宜的地方植茶。据说后来出产于东阳与嵊州交界处的瀑岭仙茶,即是葛洪种茶的地方。
  
  《剡录》还记载了赵广信东白山治茶的事:“太白山、小白山,峻极崔嵬,吐云含景,赵广信所仙也。双石笋对立如阙,有赵广信丹井。瀑泉怒飞,清波崖谷,称瀑布岭。岭中产仙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