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发布日期: 2020-10-23 15:04 来源: 东阳年鉴 字号: [ ] 浏览次数:

【市名由来】东阳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东阳”作为县名由来已久。东阳建县于公元195年(东汉献帝兴平二年),时称“吴宁县”,取“吴地安宁”之义,治所在水门村(也作大门村)。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治所在长山县(今金华)。《方舆胜览·婺州》载:以郡“在金华山之阳,縠水之东,因名东阳”。东阳一名始此,隶扬州。吴宁县遂属东阳郡。唐武德四年(621年),罢郡置州,改会稽郡为越州,东阳郡为婺州。垂拱二年(686年),析义乌县东冲要地及废吴宁县故地置东阳县。唐《元和郡县志·婺州》《旧唐书·地理志·婺州》均有“取旧东阳郡名”之记载。县治即今吴宁街道。属婺州,隶江南道。1988年5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东阳撤县建市。

【市树市花】1992年2月28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审议,命名樟树为市树,月季为市花。樟树又称香樟树,别名:香樟、樟木、瑶人柴、栳樟、臭樟、乌樟,属樟科,常绿大乔木,高10~55米左右,直径可达3米,树冠广卵形;树冠广展,枝叶茂密,气势雄伟,四季常青,是南方城市绿化树、行道树及庭荫树。月季又称月月红,蔷薇科,常绿、半常绿低矮灌木,四季开花,一般为红色或粉色,偶有白色和黄色,可作为观赏植物,也可作为药用植物,亦称月季花。用于园艺栽培和切花。

【历史沿革】东阳地域,春秋之时属越。战国,楚败越,又属楚。秦灭楚,于吴越故地置会稽郡。翌年推行郡县制,东阳属会稽郡诸暨、乌伤县之一部分。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改会稽郡为荆国,十二年(前195年)更名吴国,景帝四年(前153年)复名会稽郡,新莽时改诸暨为疏虏,乌伤为乌孝,至东汉建武初(25年)始复旧名,东阳先后分属之。东汉兴平二年(195年),析诸暨置吴宁县,为东阳建县之始,属会稽郡。

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治所在长山县(今金华),以郡“在金华山之阳,縠水之东,因名东阳”。东阳之名始此。吴宁县遂属东阳郡。两晋不变。南朝宋、齐因之。梁、陈两朝,吴宁县未变,所隶之州、郡历有变更。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金华郡置婺州,废吴宁县入诸暨,分五乡入乌伤。同年改长山县为吴宁县,开皇十二年(592年)又改名东阳县,十八年(598年)再改金华县,与现东阳市之“吴宁”“东阳”先后异地同名。大业三年(607年),改婺州为东阳郡。今东阳地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年),罢郡置州,改东阳郡为婺州。垂拱二年(686年),析义乌县(唐武德七年改乌伤县为义乌县)东冲要地及废吴宁县故地置东阳县,取郡名为县名。县治在今吴宁街道,属婺州,隶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改婺州为东阳郡,东阳县属东阳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东阳郡为婺州,东阳县属婺州。大历十二年(777年),升东阳为望县。

五代,东阳县隶属吴越国,仍属婺州。吴越王钱镠与淮南杨氏交恶,以“淮寇未平,耻闻逆姓”为由,于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奏改东阳县为东场县。后晋天福四年(939年),于婺州置武胜军节度,东场县属之。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纳土归宋。淳化元年(990年),改婺州武胜军为婺州保宁军节度。咸平二年(999年),复东场县为东阳县,属婺州。此后,虽然所隶州郡之名有金华、婺州之异,及路、府、州之变,但东阳之名未变。

民国28年(1939年)4月7日,置磐安县,安文、大盘等地划归磐安。1958年11月,磐安县撤销,全境并入东阳县。1983年7月,析置磐安县,原磐安县地及玉山入磐安。1988年5月25日,撤销东阳县改置东阳市(县级)。

(东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