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生态建设 | 
东阳市美丽办
我市于2018年组织编制了《东阳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7-2025)》,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指导性、纲领性文件。规划于2018年9月通过了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2018年12月17日通过人大审议,2018年12月29日由东阳市人民政府印发实施。按照规划及相关文件要求,我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生态文明制度
1.开展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按照出台的《东阳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职责。
2.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严格落实《浙江省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实施方案》,实施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2019年,市委组织部下发《关于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考核的建议书》(市组〔2019〕2号),明确对离任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同时,部分开展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
3.有效推进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工作。2019年7月下发《中共东阳市委关于建立市人民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国有资产管理情况制度的意见》(东委发〔2019〕25号),在省、市尚未明确东阳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时间进度的情况下,明确加快编制政府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并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4.有效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根据《关于建立东阳市生态环境保护长效管理机制的实施意见(试行)》(东委办发〔2018〕92号),明确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损害赔偿制度,严格落实《金华市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赔偿,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5.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拓宽和活跃排污权二级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环境资源要素配置中的作用,促进排污权指标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组织企业参加金华市排污权电子竞价4次,我市自行组织排污权电子竞价2次,共有22家企业通过参加政府储备排污权出让电子竞价中标获得总量指标,交易额达171.7963万元。截至11月20日,共收缴入库排污权有偿使用费508.8101万元和交易费243万元,比2018年增长16.5%。
6.实施绿色金融差异政策。督促银行机构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采集企业环保、节能减排等信息,根据企业绿色节能情况和环保风险,实施差异化绿色信贷政策。一是大力支持绿色、循环低碳产业,对节能环保、文化产业、服务业等新型产业,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准入;二是对高污染企业实施惩罚性高利率,实现优胜劣汰,促进信贷资源向绿色、循环和低碳产业倾斜。如东阳农商行将市政府公布的辖内环评不合格及不符合环境风险的红木企业清单下发给辖内各支行,要求支行对照本行有贷款余额的企业做好后续贷款跟踪管理。
7.实行“两高一剩”企业名单制管理。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和环保政策等要求,对高污染、高耗能、环境违法等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不再新增授信额度,对于已有信贷余额的企业进行逐步压缩,加强信贷控制。将行内“两高一剩”类企业制成清单下发辖内支行,要求支行出具退出措施,同时密切监督新增贷款投向,设立相应的处罚措施。两高一剩”类贷款余额稳步下降。
8.加强绿色信贷投放。大力支持绿色循环低碳产业,重点支持节能环保、文化产业、绿色农业、旅游、民宿等绿色产业发展。当前辖内银行机构的贷款主要是以支持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项目为主。一是服务于“绿色生态农业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抓手,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企业化水平,支持在租赁、承包或自有农村土地上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及专业合作社。二是服务于“工业绿色转型发展”。结合“四无”企业、“飓风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实现绿色工业,满足小微企业合理投入标准厂房建设资金等需求
9.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推出“环保贷”信贷产品。将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有效识别、计量、监测、控制贯穿整个过程,倡导“绿色环保”信贷,加大对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从严控制“二高一剩”信贷,实现信贷结构优化,服务水平提升的信贷行为。
(二)构建优化空间格局
1.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一是以项目为抓手,不断完善管理基础。全年投入各类建设资金700多万元,完成东阳市白泉清新空气监测站建设和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即将开展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设施建设。二是依法建区。依据浙江省关于抓紧落实新增省级保护区集体林租赁工作的通知要求,完成了保护区内集体林租赁合同签订工作,租赁面积达32210亩。三是开展长期监测。争取省财政专资金383万元,通过安装高清探头、红外线自动感应监控相机等多种野外监测设备,对主要保护对象进行长期监测。四是强化管护执法。由市林业局和东阳江镇组织人员,不间断地对保护区进行巡逻检查并建立台账。五是完成“绿盾2019”专项行动有关任务。
2.完成省风景名胜区问题整改。先后完成三都-屏岩、落鹤-社姆山两个省级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红线调整与上报,向上争取总规修编与勘界立标预算资金140万元,落实森林防火与生态安全工作,督促三都胜境景区完成地质塌方清理与加固,开展总体规划修编前的通知、沟通交流与意见收集,协助相关部门单位做好落鹤山露天大佛整改与景区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报批工作,向市政府请示设立管理机构等工作。11月按照《浙江省林业局关于开展风景名胜区管理评价发现问题整改“回头看”工作的通知》要求,完成了风景名胜区管理评价问题整改,回头看工作得到金华市自规局认可。
3.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2019年圆满完成金华市下达的11平方公里治理任务;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报批水保方案的督促力度,全年审批水保方案170个,对审批水保方案报告书和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实行监督检查全覆盖,减少人为水土流失产生的不利影响,确保全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4.完成废弃矿山治理。完成本年度废弃矿山治理工作任务。我市新纳入全国绿色矿山名录库矿山1家,为东阳市防军莹石矿棺材坞矿井,12月中旬进行第三方核查评估后,纳入国家级绿色矿山名录。
5.开展国土绿化工作。全年完成平原绿化2421亩,占任务数2150亩的112.6%;绿化造林更新1265亩(其中,山地造林425亩,迹地更新840亩),占任务数的140.6 %。全力做好2019年森林督查暨年度监测工作,5月提交了2018年森林资源年度监测自查成果报告(森林覆盖率62.18%,比前期增长0.07%;林木蓄积量5775961立方米,比前期增长4.8%)。
6.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2019年建设珍贵彩色森林29589亩,占任务数的100.3%;响应省委号召,认真组织“新植一亿株珍贵树五年行动”活动,建设浙中生态廊道彩色林带36.7公里,种植珍贵树种38.3万株,完成4125亩珍贵树种造林;积极开展“一村万树”和“森林系列”创建,做好实地督查指导工作,完成22个金华市森林村庄、60个东阳市森林村庄创建、5个“一村万树”省示范村和44个推进村建设。11月15日上午,2019年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在河南省信阳市召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我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楼国民副市长上台代表东阳正式接过“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牌匾,这标志着我市新添一张“国字号”绿色金名片。
(三)做好污染防治攻坚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一是全局谋划制定三年计划。为推进污水处理厂全域覆盖,治水办牵头制定《东阳市近三年拟新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项目》,并于5月23日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二是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市污水处理二厂一期二阶段(日处理2万吨/日)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南马镇西污水处理厂二期(日处理2万吨/日)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1-4期)提标扩容改造工程已编制完成初步方案;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提标改造工程初步设计已经专家联审;市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和画水竹溪污水处理厂二期正在前期阶段。三是加强镇村污水处理设施运维效果。歌山镇污水处理站投资1300万元建设了活性焦吸附工艺设备,2019年4月以来,出水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标准;同时积极推进农村污水设施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84个农村标准化运维终端建设任务。
2.齐抓共管,打好“蓝天保卫战”。印发了《东阳市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东阳市蓝天保卫战2019年实施计划》。建立完善监测网络,已建成16个镇街PM2.5自动监测站和2个省级工业园区AQI常规参数和VOCS指标综合监测站;完成1套机动车遥感监测系统和3个黑烟车抓拍系统建设。全面完成2019年度营运柴油车淘汰任务。全市235个油罐已全部完成改造。建立加油站油气回收设施运行督查机制,累计检查58家次,完成检查全覆盖。全面启动大气细颗粒物及臭氧源解析工作。
3.攻坚克难,打赢“治水持久战”。全力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创建,基本完成对经济开发区、横店电子产业园区、城东街道李三工业区、城东街道之江工业区和六石街道、湖溪、虎鹿、马宅的项目工程改造工作。积极争取重点治水项目资金,为南马镇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向中央争取4500万元建设资金,大大缓解了治水项目建设资金紧张的局面。同磐安县、义乌市开展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成了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资金的拨付,共拨付2018年度生态补偿资金475.2万元,极大推动了我市水环境治理工作。
4.精准发力,打响“清废净土攻坚战”。编印了《东阳市土壤污染防治2019年工作计划》,组织50多家环保重点产废企业负责人开展《土壤污染环境防治法》培训,提高土壤污染环境防治意识。完成84家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信息调查。全市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抽查达标率达 95%以上。完成22家省控重点工业固体废物产生企业固废核查工作以及全市35家重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规范化处置整治工作。农药废物包装物回收处置体系覆盖率已达100%。9个固体废物疑似问题均完成整改。完成12家持久性有机物产生企业调查工作。
5.环境质量勇创佳绩。努力克服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的难题,综合施策,2019年环境空气PM2.5平均浓度为30µg/m3,比2018年的34µg/m3下降11.8%,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46,比2018年的3.73下降7.2%,两项指标排名均位列金华地区第二;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2.6%,较去年全年提高3.8%。
6.全力完成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全市应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任务6个实际完成5个,剩余1个城镇生活垃圾处置能力不足问题,垃圾焚烧项目按时间进度和整改目标有序整改推进中;164件交办信访件已全部完成整改。生态环境部华东督察局暗访发现3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排查上报的7起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到位6起,剩余1起将于2020年底完成整改。
7.全力深化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需要整改的23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5个,122件交办信访件已完成整改119件,剩余3件将于年底前完成整改。积极在全市范围开展突出环境问题排查,每周调度各镇乡(街道)排查、整改情况。
8.提升环评审批绩效。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第一时间全面完成我市“互联网+政务服务”六大核心指标,环评、辐射安全许可证、排污许可证等事项百分百实现网上申请、网上办理。推进省级开发区和特色小镇的“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区域内新建项目落地环评审批事项、办事流程分别减少70%、50%,企业委托环评编制费能减少20%以上。完成“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范围内项目的报告书降级审批4个、报告表降级备案98个,网上在线备案1239个。全共完成项目审批143个、初审意见4个、登记表备案292个,项目验收126个。首创“环保咨询日制度”,就排污权交易相关政策、环评审批问题等为多家企业进行了一对一解答。
(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1.亩产效益综合评价扎实推进。利用全市工业用地调查成果,对全市3亩以上1759宗(家)工业企业完成了年度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工作,评价工业用地面积29350.33亩,亩均税收11.06万元/亩,规上企业亩均税收17.41万元/亩)。其中A类企业96家,B类企业1168家,C类企业262家,D类企业233家。
2.持续开展低散乱“四无”企业“飓风整治”专项行动。加快企业优胜劣汰,淘汰落后产能,全面完成村居低散乱污企业“清零入园”。2019年累计整治低散乱企业1026家,超额完成金华下达的430家整治任务。完成淘汰落后产能21家,超额完成金华下达的全年任务,完成涉气企业整治110家,低散乱整治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在金华是排名第二。
3.推动省级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进展情况。我市有东阳经济开发区和横店电子产业园2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根据上级部署,两个园区分别于2016年3月和12月完成了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的编写并通过了金华市级的评审。截至2019年底,除去东阳经济开发区因电镀业整体关停,导致电镀行业项目取消,横店电子产业园广深物流因企业联保导致资金链断裂,致使项目停滞,两个园区基本上完成了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中的项目,基本达到园区循环化改造方案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预期目标。
4.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今年我市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呈现布置早,完成多及效果好的特点。全年共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1家,完成项目12个,其中强制清洁生产审核企业7家。超额“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企业5家以上”的目标任务,提高了我市绿色生产水平。
5.实施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情况。根据《浙江省“十三五”“百千万”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考核工作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围绕能耗总量增幅控制目标和节能目标,推进我市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措施。对改建、扩建高耗能项目实行等量减量置换,新上高耗能项目实行缓批限批,从源头上做好控制。对我市19家列入浙江省重点用能单位“百千万”行动名单的重点用能单位开展“百千万”行动节能目标责任考核,指导企业制定考核自查报告,并报送金华市发改委。
6.推进绿色产品认证。近年来,我市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坚持产管两手抓,严打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成功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到66.2%。做好“三品一标”认证管理,积极组织指导农产品生产主体开展三品认证,主要食用农产品三品认证比率达55.6%。通过加强政策扶持,严格监督管理,强化宣传培训等,大力推进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工作,打造提升农产品品牌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我市绿色食品认证主体共有9家,产品25个。
7.开展秸秆综合利用。2019年度以来,我市不断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一是组织技术培训,拓宽利用途径。组织种粮大户进行秸秆综合利用培训,邀请专家针对我市种植业的实际情况,重点介绍可应用、易推广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解答在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共同探讨我市未来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的各种可能性,进一步拓宽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途径,打通秸秆消纳利用的出路,降低秸秆焚烧风险。二是加强示范引领,提高利用效率。积极开展秸秆还田技术示范项目,进一步扩大两处省级秸秆综合利用示范点的影响力和服务范围,从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五个方面不断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可能性,不遗余力加强秸秆高效利用模式的示范引领,持续提高我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效率。截至11月底,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6.52%,完成了利用率达到94%以上的目标。
(五)积极打造宜居城乡
1.打造“千万工程”升级版。我市以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引,以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县为目标,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与五水共治、治危拆违、生态廊道建设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大力开展“最美村”评选、“百局联百村”活动,深入推进产业植入工作,美丽经济进一步加强。一是突出示范带动,推进美丽乡村连线成片。多角度、全方位挖掘村庄个性和亮点,深入推进“两路两侧”、“一村万树”、“美丽庭院”“美丽田园”等行动,在风景线沿线、生态廊道沿线等重点区域,优先培育一批秀美村、A级景区村、产业特色精品村等典型美丽乡村。通过每年创建一批“十美村”和“最美村”,形成以点带面、梯度推进、整体发展的工作态势。二是深化环境革命,推进人居环境提档升级。大力开展污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强化整治农村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空心空地、管线立面,开展池塘清淤和景观池塘整治,全域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模式,全面拆除存量违建,全面提升农村风貌。
2.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全面探索推广农村生活垃圾智能化管理模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2019年度我市有巍山镇7个垃圾分类项目村建设任务,采用多村联建的方式,在镇垃圾处理中心原来站点基础上,进行扩建改造提升, 目前已完成项目建设并运行;要求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村覆盖面达65%以上工作任务,我市今年有53个任务村,目前已全部完成创建任务;省级项目整改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整改任务,4个乡镇的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点已经完成建设;优秀分类处理村覆盖率已达65%;贯彻落实好《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执法力度,全市共处罚垃圾不分类行为216起,处罚11785元;2个省级高标准示范村(城东街道单良村、南马镇联合村)创建工作稳步有序推进中。目前我市已建设易腐垃圾资源化处理站点22个,配备微生物发酵快速成肥处理机器32台,日处理能力达33吨。共建设阳光堆肥房170座,日处理能力约17吨,基本能满足我市农村可腐烂垃圾的处理。已完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年度目标任务。
3.淘汰老旧营运车辆。根据《金华市老旧营运车辆淘汰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按照“政府主导、行业推动,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稳步推进、防范风险”的原则,积极推进加快老旧营运车辆淘汰工作。截至2019年12月,我市完成140辆国三及以下营运柴油货车车辆道路运输许可证注销,淘汰老旧营运车107辆(包括报废、转籍等)。
4.完成农村厕所改造任务。按照浙江省人居环境三年提升行动要求,市爱卫办在年初制定下发了年度改厕工作任务,将指标任务分解到各个乡镇;组织开展了以“共推‘厕所革命’共促卫生健康”为主题的第31个爱国卫生月活动,印制了一期厕所革命专题宣传海报在全市400余个宣传橱窗进行张贴,开展了卫健系统厕所整洁专项行动;组织人员对各乡镇卫生户厕改造提升工作进行了一次督查,截至11月25日,我市年内新建设631户,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9.98%。
5.全面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工作。2019年,我市共有6个乡镇争创国家级卫生乡镇,年初组织开展了卫生乡镇创建工作培训班并分别于4月和6月对各乡镇创建工作进行了两次专项督查。同时积极配合小城镇整治办,每月对全市12个创建乡镇进行考核评比。现我市6个乡镇均已通过省级考核且上报全国爱卫办。
6.农村家宴放心厨房改造。经过摸底动员、全面部署、现场指导、跟踪推进、整改提升等举措,已完成了10家农村家宴放心厨房的改造提升,其中A级厨房9家、B级厨房1家。10月底,金华市场监管局组织相关人员对我市2019年农村家宴放心厨房建设工作进行了实地抽查验收,共随机抽查4家,验收组肯定了东阳农村家宴放心厨房建设工作。同时联合财政分两批次对2018年建设的18家农村家宴厨房进行回头看,抽查农村家宴厨房建设保持情况,并发放补助资金到位。
(六)积极培育生态文化
1.加强生态环保宣传,共筑和谐东阳。部署市内媒体利用各自平台优势推出差异化新闻宣传,开设“深入推进五水共治”“治水剿劣在行动”“木雕红木行业环保整治”“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低效工业用地清理整治”等专题专栏,在《东阳日报》《金报东阳》头版等重要版面围绕全市面上生态文明相关工作进展、重要动态、工作成效等推出大量跟踪类报道,策划《扎实推进新一轮环保整治》《垃圾分类十大反面典型案例》等数十个深度专版。市广播电视台在重要时段报道生态文明相关内容,跟进工作动态,开设《每周聚焦》曝光专栏,对破坏生态文明等现场进行曝光。
2.注重特色挖掘,推进乡村文化传承保护。积极推进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适度开发的原则,把环境整治和保护乡村村落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做好乡土文化发现、挖掘、传承,讲好村庄故事,发挥农村文化礼堂传统阵地功能。现已完成申报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2个,省级特色精品村4个;完成申报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值87个,精品村29个。
3.成立生态文化协会。注重顶层设计,委托编制完成《东阳市生态文化建设大纲》,形成富有东阳地域特色的生态文化理论框架,成立了生态文化协会协调全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