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十三五”期间,是我市全力打造“影视旅游名城、经济文化强市、生态宜居东阳”,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叠加、隐患增多的挑战。安全生产的运行管理将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八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安全生产规划,并组织实施”。安全生产工作应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推进,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相融合。科学编制和实施全市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对于做好“十三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做好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安监总规划﹝2014﹞74号)省、金华和东阳市有关做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依据《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东阳市委 东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促进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市安委办组织有关部门及相关技术支撑单位着手编制了《东阳市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本规划的属性是发展管理类规划,是“十三五”期间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规划编制基准年为2015年,实施期为2016年至2020年。
一、现状与形势
(一)“十二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深化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创新安全生产社会治理,持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强化重点行业隐患排查治理,大力实施科技强安战略,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和保障能力建设,实现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三项指标连续五年下降,安全生产形势继续稳定好转。五年来,各项指标全部控制在金华市下达的控制指标内,2014、2015年连续两年在金华市政府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名列第一。
一是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不断完善。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安全生产促进安全发展的意见》(东委〔2014〕50号)、《东阳市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暂行规定》(东委〔2015〕51号)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党委、政府及领导成员的安全生产责任,按照“三个必须”和属地管理的原则,进一步落实各级各部门单位安全生产职责。坚持和完善了安全生产问责、约谈、一票否决、年度履职报告、保障金等一系列制度。
二是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持续深化。持续开展道路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建筑施工、企业用电及电力设施保护、防雷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综合治理。根据上级部署和我市实际,相继开展了有限空间、涉氨制冷、涉尘涉爆、劳动密集型企业、租用厂房企业等专项整治。尤其是2013年开展了涉氨制冷企业专项整治,排查企业26家,涉氨企业全部进行安全评价,对照安全评价意见逐条落实并组织验收。2014年开展了红木家具安全生产综合整治,市政府出台22条整治指导标准,组织经信、安监、消防等部门单位和各镇乡街道,对全市2314家红木家具企业进行了专项检查,对733家企业实施断电措施,拆除红木家具行业违法仓库、违规厂房、小作坊160多万平方米,查处违法行为112起,实施行政处罚72.28万元,红木家具行业整治的做法得到了金华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加大各级挂牌重点事故隐患整治工作,五年间全市共完成整治各级政府挂牌隐患255处,其中金华市级以上隐患76处,共投入整治资金6794万元。
三是风险预防控制体系基本形成。加强重点区域安全风险控制,完成两大医药化工产业集聚区首轮风险评估。制定东阳市化工行业发展规划,实行优化产业结构,严格限制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等高风险类建设项目,对小化工、经营企业实施萎缩化管理。五年来,整治关停10家化工生产企业,取消6个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仓库。开展重点行业事故防范创新体系试点工作,完成了火灾、公共场所、涉电电气等领域创建事故防范创新体系建设,试点后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全面推广涉危险工艺化工自动化安全控制系统、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道路交通安全监控系统(智能交通)、建设施工安全监控系统、重点企业远程监控平台等先进适用技术,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四是标准化和社会化服务全面推进。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进安全生产诚信机制和标准化融合建设,累计创建三级及以上安全标准化工贸企业822余家,793家企业开展了安全生产诚信考评。开展了小微企业安全生产委托管理试点,积极探索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至2015年年底全市已有1356家小微企业实施了安全托管,以小微企业委托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五是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提升。重新修订完善全市应急预案,对依托企业通过政府购买应急救援服务的方式建立的巍华化工、普洛家园药业、海森药业、矿业公司4支区域性应急救援专业骨干队伍,落实了扶持资金60万元,逐步解决应急队伍运转保障问题。全市多次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矿山、城镇燃气、森林防火和客运车辆自燃等应急救援演练,2014年组织开展了突袭式应急演练,提高全市应急救援能力。
六是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扎实推进。“十二五”以来,全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强化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贯,普及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全民安全意识。组织开展全员教育培训工程,五年来,全市共举办电工、焊工等特种作业人员培训55期,新训、复审5120人;举办企业负责人培训80期,新训、复审6637人;举办企业安管人员培训96期,新训、复审9154人。指导推动企业广泛开展以新职工入厂“三级”安全培训和班组长、农民工为重点的岗位安全培训,共完成各类人员培训总计200余万人次。
七是安全生产监督执法逐步加强。十二五以来,部门信息互通、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公安、安监、市场监管、交通、公安交警、消防等部门单位在做好各自行业领域安全监管工作的同时,对非法违法行为及时向其他有关部门通报,并不定期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十二五期间共立案查处生产安全事故和违法案件97起,对单位实施行政处罚 87家次,对个人实施行政处罚95人次,收缴罚款642.326万元,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7人,受理群众举报121起。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分析
“十三五”期间是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影视旅游名城、经济文化强市、生态宜居东阳”,“两富”“两美”东阳建设的关键时期。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观层面看,经济发展换挡期使全社会的生产经营活动渐趋平稳,有利于缓解安全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匹配的矛盾;我市持续推进的“五水共治”、 “四换三名”、“三改一拆”等各项举措,有利于淘汰落后作业场所、生产工艺及设备设施,进一步压缩、规范高危行业发展,推动安全源头治本,优化安全生产基础条件。我市将进入经济转型发展攻坚期、新型城市化发展加速期、区域融合发展联动推进期、社会民生保障整体提升期、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期,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实现赶超发展的关键期,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面对诸多风险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安全生产工作面对的形势依然严峻。
一是事故总量仍然偏高。2011-2015年,共发生各类事故1249起、死亡480人,年均发生250起,死亡96人,特别是发生较大事故5起,死亡18人,表明当前仍处于事故多发期。
二是事故隐患大量存在。我市中小企业多、出租房多、外来人口多的“三多”实际造成安全隐患较为严重,尤其是出租厂房违规变更使用功能,农村老旧房屋、出租房等存在建筑耐火等级低,电气线路不规范、不合理,消防设施配置不足或不能正常使用等方面隐患更为突出。
三是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许多中小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能力低下,隐患排查治理不及时、不彻底,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装备水平低,事故防控能力弱。企业安全培训不健全,建筑施工、矿山、劳动密集型企业等行业从业人员很多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70%以上未接受正规安全培训,在作业中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导致的事故屡见不鲜。企业无视法律法规规定,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仍时有发生。
四是安全监管基础较为薄弱。基层安监队伍不稳定,安监人员流动频繁,安监力量严重不足,有的镇乡街道甚至仅有1人从事安监工作,给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带来负面影响。基层安监干部一兼多职现象严重,有的安监所长甚至需要联村联片,牵扯大量时间精力,导致落实安全生产工作力度不足;网格式管理呈弱化趋势,多数网格管理员安全生产业务能力不足,无法正常履行安全监管职责,部分网格管理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流于形式。
二、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浙江省安全生产条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抓住依法治安主线,持续加强安全生产责任体系、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升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努力实现我市安全生产状况的进一步好转,为全力打造“影视旅游名城、经济文化强市、生态宜居东阳”,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东阳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规划目标
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生产经营活动死亡率三项指标持续下降,有效防范较大事故,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到2020年,我市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可控,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具体内容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