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强市名城”战略,扎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工业经济发展取得较好成效。
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达到115.9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0.12%。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34.5亿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4.4%;亩产税收、资源要素贡献率分别比“十一五”末提高24.6%和44.6%;外贸进出口总额26.7亿美元,“十二五”年均增长10.6%。两化融合指数达到73.27,信息化指数达到0.932;被确认为全省首批“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综合示范区。
创新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十二五”期间,新增省级企业研发中心18家、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10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创新型示范企业1家;新增授权专利9567件。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11项;列入国家级重大科技计划、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各1项;10家企业入孵市科技孵化中心;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省著名商标25件、省名牌产品27只,12只产品列入“浙江制造精品”名单。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6.97亿元、51.44亿元、59.8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40.5%、44.4%、51.6%。规上企业达到538家,是“十一五”末的2.2倍,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4家,上市工业企业3家;联宜电机列入省第一批“三名”培育试点企业;东阳磁性材料列入省级分行业“机器换人”推进试点。“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工业技改投资314亿元,实施“两化”融合项目253个、总投资60.3亿元;“浙商回归”到位资金99.3亿元,引进内资145亿元,工业成为全社会投资的主体。
产业集群成为工业跨越式发展的主要载体。“十二五”以来,我市重点抓工业园区(功能区)、块状经济建设,初步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目前,全市共有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园区1个。磁性电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红木家具等重点行业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磁性产业集群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工业绿色发展能力和水平取得新的突破。“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超额完成金华市政府下达任务。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0.61吨标准煤,能效水平继续位居全省前列。深入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专项行动,医药化工、印染、电镀等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效果初显。
在看到工业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突出表现在:
一是工业经济总体规模不大,后劲较弱。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在全省90个县(市)排名中,处于第三类的第十位左右;与永康、义乌、兰溪等兄弟地区相比差距也较为明显,规上工业总产值约占金华市的10%左右。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新增工业用地和金融信贷支撑能力较弱,制约全市工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是产业层次总体偏低,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全市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少,产品附加值低。全市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低于7%;每百家企业研发机构数量占比全省排名第68位;规上劳动生产率排名第76位。受区位条件制约,高端科研人才引进难度大,创新能力较为薄弱,影响到产业的提升发展。
三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转型升级难度较大。皮具箱包等传统优势行业仿制或贴牌代加工较多,红木家具产业近年来企业注册数量倍增,低端产品同质发展,产能普遍过剩。受经济下行、要素制约、企业家素养等因素影响,传统产业企业经营较为困难,多数企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转型升级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发展形势
“十三五”期间,全球经济技术发展出现新趋势,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三大特征已经显现,对工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新挑战。
1、四大机遇
——全球掀起“再工业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全球处于新平庸增长期,主要新兴经济体处于调整期,世界经济整体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全球制造业正面临新一轮变革,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加速布局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进制造业,积极强化高端制造业话语权和全球制造业领导权。新一轮工业革命兴起,全球制造业进入新的创新密集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正在酝酿新的突破。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加速推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区域性研发中心转移趋势总体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催生的低碳经济正在掀起热潮。
——新常态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起点。我国正处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进入新常态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新优势新力量加速形成。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蓄势待发,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创新创业活力不断迸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体制机制障碍不断破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互联网”的跨行业创新,制造与服务的深度融合,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空间、新动力。
——五大发展理念和五大任务为工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央提出“十三五”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加快推动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必须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把创新放在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突破发展的制度瓶颈,用改革红利激发创新红利,这些新理念和新要求既是东阳“十三五”工业强市建设的总纲领,也是东阳工业转型升级的新指引。
——东阳进入工业转型升级突破期。当前全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期,消费需求的升级期,产业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五水共治”、“四换三名”、“三改一拆”等转型升级组合拳强力推进,交通设施和区域平台逐步完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将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将进一步推进制造业的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工业竞争力将进一步增长。
2、三大挑战
——全球治理规则变化和新兴区域成长将进一步挤压工业发展空间。随着全球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全球投资和贸易规则正发生新变化,全球化进程面临新的挑战。新兴经济体、国内许多地区依托资源、成本等优势,加强对国际资本、技术、产业的转移承接,正成为中低端领域的有力竞争者,东阳工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三期”叠加影响仍将延续一段时间。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性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性变化影响仍将持续,换挡、阵痛、消化还没有结束,推进经济结构转换的基本推动性因素仍需夯实,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市场格局变化、国际竞争加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低端产能过剩等挑战依然存在,经济发展与能源安全、资源供给、生态环境、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矛盾更加突出;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仍将持续,工业发展面临的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
——发展的内在需求与资源要素支撑矛盾显现。目前,东阳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阶段,面临加快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双重压力,既面临着追赶先发地区的内在需求与后发地区追赶的巨大压力,也面临着原有的传统产业竞争力有所减弱与新的工业新增长点亟需培育的现实矛盾;同时,虽已明确了发展新兴产业的战略调整,但大项目引进培育不足,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有力支撑,中心城市对各种高端要素的“虹吸效应”较强,进一步加大东阳引入高端要素的压力;土地增量指标减少、能耗水平持续高标准下降的要求与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构成了显著的矛盾,要素制约日益明显。
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是东阳实现赶超发展的关键期,外部环境深刻变革给东阳工业发展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应对内外挑战,破解要素制约瓶颈,加快高端要素集聚,切实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是“十三五”时期东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促进赶超发展,坚持以“八八战略”引领转型升级,坚持“工业强市”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部署,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供给优化为主线,加快释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红利,全力打造具有东阳特色的现代产业结构,为建设“影视旅游名城、经济文化强市、生态宜居东阳”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跨越创新与融合发展相结合。既要在工业发展创新驱动的基础上实现工业跨越式追赶,确保实体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走在全省前列;又要坚持融合发展,推动工业与信息技术、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动东阳工业向智能型、服务型制造转变。
——坚持产城协调与平台整合相结合。既要按照城市化发展要求,逐步建立健全与工业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功能体系,走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的发展道路;又要加快推进平台整合,优化工业布局,以省级开发区和乡镇工业功能区为中心,加快形成产业集聚、要素集中、资源节约的集约发展模式。
——坚持结构调整与绿色发展相结合。既要坚定不移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重点行业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上的地位,推动东阳制造向高端迈进;又要突出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节能降耗,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产业结构。
——坚持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相结合。既要坚持深化改革,注重改革发力,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破解制约工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又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加快资源开放式利用和市场开放式发展,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坚持协同发展与共享发展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寻求社会和经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营造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环境;又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主动作用,通过市场调节和行业自律,促进企业走规范发展、包容发展、共享发展之路。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着力培育一批知名企业、知名品牌,以工业项目平台建设为抓手,着力推动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东阳进入全省千亿级工业大市行列,基本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供给体系,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具体目标为:“六个明显增强”。
工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十三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3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增长超过12%;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力争达到1100亿元;工业性投入达到550亿元以上。
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到“十三五”期末,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力争达到2.4%;全市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600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名牌产品培育取得新进展。省级名牌产品、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各增加20件,省级“浙江制造”认证试点培育稳步推进。
结构调整力度明显增强。“十三五”期间,五大优势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占比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较快增长,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55%、47%、44%。
智能制造能力明显增强。重点产业领域内,规上工业企业机器换人覆盖面实现100%、电商换市覆盖面100%、智能制造模式覆盖面60%,智能工厂覆盖程度达到30%,云服务平台覆盖面达到30%。“两化”融合指数、信息化发展指数分别达到80和0.985以上。新增“两化”深度融合试点企业10家、“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10家,每年组织实施市级“两化”深度融合重点项目20个左右。
平台功能和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力争到“十三五”末,在全市范围内培育年产值超两百亿的产业集群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基本形成集群优势;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或产业园区。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企业达3家,年产值50~100亿元的企业3家左右,年产值10~50亿元的企业10家左右;新增上市公司6家左右。
绿色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确保完成金华市政府下达的“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能效水平继续处于全省前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腾出用能空间、万元工业增加值的废水和废气排放达标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落后产能淘汰完成核定目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5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超过95%,初步形成生态工业发展新格局。
具体内容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