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东阳针织服装已经形成特色鲜明、规模较大的产业体系,成为东阳五大主导产业之一。
(一)发展优势
全市加快提升发展针织服装产业,在规模化、集聚化、品牌化、电商化、开放化、生态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
1、规模持续扩大,特色不断凸显
“十二五”期间,东阳市针织服装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0.2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60.15亿元、利润1.3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比重分别达13.1%、13.3%、6.3%。企业梯队逐渐形成,截至2015年,全市针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25家,产值超5亿元企业为1家,1-5亿元企业达9家,5000万-1亿企业达33家,形成以针织品制造、机织服装制造、针织面料加工为主的三大特色细分领域,主要产品包括内衣、袜子、手套和床上用品等针织配件产品,休闲装、运动装、西装等针织服装产品,以及针织布和绦纶纱等针织面料(详见表1-1),内衣等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2、产业集聚发展,配套体系完善
东阳针织服装集群化发展特征显著,70%的企业主要集中在白云针织服装工业园区、江北针织园区、六石针织园区三大针织产业基地,其余分布在横店、吴宁、南市、南马等街道和乡镇(详见表1-2)。集群内集聚面料、织造、家纺、服装服饰、印染等企业,配套协作体系逐渐形成。其中,白云街道主要集聚机织服装、梭织服装、内衣等生产企业,江北街道、六石街道主要集聚机织服装、袜子、内衣、针织面料等生产企业;歌山镇、画水镇等地集聚部分印染企业。此外,东阳服装针织市场是区域性大中型专业服装针织批发市场,集聚广州、武汉、常熟等地区服装市场经营户入驻,吸引义乌、永康、金华、嵊州等地采购商,为全市针织服装产业提供良好的配套交易平台。
3、自主品牌增多,区域品牌打响
针织服装产业商标数量不断增多,2015年全市拥有浙江省著名商标5只,金华市著名商标10只,东阳市知名商标16只。自主品牌不断创建,拥有“SK-angel”、“泽克”、“开心缘”等一批原创品牌,驭美打底裤、宇鹏针织内衣等产品荣获东阳名牌产品称号。区域品牌加快打造,全市是国内知名的针织服装内衣生产集聚地,开展了第一、第二届服装展销交易会、第三届东阳服装针织交易会等活动,成功组织了针织服装企业参展中国义乌国际针织及织袜机械展览会,“东针”区域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4、电子商务发展,商业模式创新
企业积极改变销售层级多、时间成本高、终端价格高的传统批发商模式,驭美服饰、博奕针织、盛琦手套、康柔服饰等一批企业加快应用“互联网+”,发展电商、微商、众筹等新兴营销模式,电子商务水平不断提高。如东阳爱霆服饰有限公司在电子商务睡衣家居服行业位列全国前三名,网络销售额已突破5000万元。水中花内衣重构零售服务流程,创新导购模式,结合传统实体店模式与微商独有导购平台,开发一站式O2O生活体验馆,将传统导购的售中服务延伸到售前与售后,解决线上线下消费差别体验问题。
5、贸易合作深化,开放水平提升
全市针织服装产业加快发展外贸出口业务,产品外销比例逐年增加,2015年出口交货值达23.79亿元。贴牌代工(OEM)企业加大与境外优势服装企业合作力度,与国外H&M、Zara、UNIQLO、American Eagle、Billabong等知名服装品牌开展贴牌加工合作,如同力服装、新亚实业、毅龙制衣等企业执行规范化产品检验检测标准,在国外市场拥有良好的口碑和声誉;部分企业尝试与客户共同合作研发针织面料,进入国外知名服装品牌面料指定供应商目录。优势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在西欧、北欧、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直接建立销售渠道,拓展自主品牌国际营销网络,对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在新兴经济体国家和劳动力成本较低国家建立工业区或生产工厂。
6、印染行业整治,生态水平提高
2013年东阳市开展印染行业整治提升行动,投入大量环保资金,加快应用节能降耗减排新技术,将印染企业从35家整治提升为19家,印染行业能耗和排污水平有所下降,废水、废气和粉尘产生减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目前东阳针织服装行业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明显,绿色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走在全省前列。
(二)存在问题
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针织服装产业在技术水平、设计能力、品牌效益、产业层次等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针织服装产业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一是生产装备仍然较为落后,国内外先进针织服装企业大多采用电脑织机进行编程,产品稳定性较好,而东阳企业自动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综合集成技术和大规模定制技术等应用较少,“机器换人”覆盖面不广。二是工艺技术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印花、免烫、防缩等后整理工艺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三是纱线等材料开发技术不强,纱线设计定型测试技术不成熟,部分企业为了节约成本而放弃纱线开发;而国外企业重视开发纱线等材料,某些毛纺面料由7、8种材质合成,难以被模仿和复制,产品附加值较高。
2、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由于针织服装产品外观设计容易被复制、模仿,企业设计研发积极性不高,自主研发设计产品较少。一是在造型设计上,国外Zara、Missoni和Sonia Rykiel等成熟针织服装品牌基本廓形以H为主,辅以A型和X型,设计加入流行元素,而全市针织服装廓形以H型为主,与时尚潮流结合不够紧密,设计变化小。二是在组织结构设计上,国外强调有色纱、花型图案及移圈组织等设计效果,而全市针织服装组织结构大多以平针、罗纹组织为主,比较单一。三是在装饰工艺上,国外侧重异料拼接和配饰的搭配,通过针织面料与机织面料、毛皮、皮革的拼接,增强设计时尚感,而全市针织服装主要通过刺绣、印花和镶嵌等工艺进行装饰,仅满足局部装饰效果。
3品牌效益有待提高
与桐乡濮院针织产业集群等国内外针织服装产业集群相比,一是区域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足,濮院毛针织品牌在2015年度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中品牌估值达53亿元,“东针”品牌价值亟待提高。二是全市针织服装企业自主品牌数量偏少,大多小微企业以从事贴牌代加工为主,缺乏在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针织服装品牌。三是企业品牌影响力不广,除“水中花”、“SK-angel”等一批知名的自主品牌外,其他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知名度不高。四是缺乏专业品牌运营服务团队和标准化品牌运营管理系统服务,品牌运营能力不强。
4、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针织服装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一是大多企业为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低价竞争现象严重,企业获利能力不强。二是全市产业内“低小散”企业(作坊)较多,据2015年省经信委对全省块状行业“低小散”企业摸底排查结果,共达580家,部分企业(作坊)安全生产不达标、环境保护不达标、节能降耗不达标,急需整治提升。三是产业在高附加值环节有待提升,较多企业集中在生产加工环节,缺乏高端针织面料生产、品牌营销、创意设计、人才培训、会展服务等环节。
二、发展形势
全球经济进入以“再工业化”为主要特点的结构调整期、产业整合变革期,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浙江省提出大力发展时尚产业等七大万亿级产业。“十三五”期间,围绕“强市名城”战略,全市针织服装产业面临以下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当前全球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先进技术不断革新,我省大力发展时尚产业,为“十三五”期间全市针织服装产业发展带来机遇。
1、全球制造业格局重塑
全球服装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整合,德国提出国家级纺织战略futureTEX项目,有利于全市针织服装企业加快开放发展。一是为企业“引进来”提质发展提供战略机遇。服装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先进技术加快转移,利于企业发挥集群等基础优势,加快引进、吸收外部先进生产技术和装备、管理模式、优秀设计师团队和品牌运营机构等资源,利于提升全市针织服装产业创意设计、营销、品牌运营等价值链薄弱环节。二是为全市针织服装优秀企业“走出去”发展提供良好机遇。在“再工业化”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步伐加快,优势产能加快海外布局,企业加快在境外投资建厂,利于全市企业构筑跨国现代产业链和价值生态系统。
2、先进技术加快推广应用
在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背景下,数字化、信息化先进制造技术快速发展,利于劳动密集型针织服装产业加快应用先进智能化装备,加速“机器换人”进程,节约能源、资源、用工等制造成本,同时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稳定性。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始与各类产业深入结合,利于企业加快应用信息技术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运营效率,为全市针织服装产业更大范围、更高效能、更多手段地整合产业创新资源,扩大产业价值增长空间创造有利条件。
3
“十三五”时期,浙江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时尚产业等七大万亿级产业,出台《浙江省时尚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明确提出把时尚产业发展作为升级、改造传统轻工产业的战略方向与路径,利于全市牢牢把握产业发展导向,转型提升传统针织服装产业。时尚产业的提出和发展,利于企业把握个性化、多样化消费的新常态,加快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时尚产业链,向具有高创意、高市场掌控能力、高附加值特征,引领消费流行趋势的新型产业业态转变。
(二)面临挑战
近年来,国内传统低成本竞争优势难以维系,过剩产能加快调整,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对全市“十三五”期间针织服装产业转型提升发展形成挑战。
1
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开放化发展,世界制造格局正在加速调整,我国针织服装产业低成本竞争优势受到挑战,产业面临双向挤压风险。一方面,在国际高端市场上,市场竞争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国际知名针织服装品牌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品牌运营优势,占据全球高端市场领先地位,对全市针织服装产品进入高端市场形成挑战。另一方面,受国际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和国内劳动力成本上涨等因素影响,越南、柬埔寨等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东南亚国家的纺织产业加速崛起,全市针织服装产品竞争优势受到挑战。
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十三五”期间及中长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明确要求国内产业提高供给质量,用改革的办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明确了“去产能”即稳妥化解产能过剩此项任务。浙江省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推进产能调整,促进高水平供需平衡;加快化解过剩产能,整治“低小散”企业(作坊),调整产业结构,是“十三五”时期我省制造强省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而针织服装产业作为全市传统产业之一,其部分作坊式、技术落后的企业将面临落后产能淘汰、整治提升压力。
3
我国针织服装行业地域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广东、江苏、山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原料产地和原料集散地,在广东东莞大朗镇、江苏吴江横扇镇、福建石狮、浙江桐乡濮院镇、海宁马桥镇、绍兴杨迅桥镇、诸暨大唐镇、山东海阳市等地形成了一批以加工针织服装为特色的产业集群。各针织服装产业集群各具特色且发展迅速,对全市针织服装产业集群形成竞争压力。如桐乡濮院针织产业是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中心和全国毛针织服装生产基地,加快应用互联网技术,打造时尚小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针织产业集群之一;石狮是东南沿海纺织服装生产基地、贸易中心和集散地,独具贸易优势。另外,省内杭州、温州、宁波、绍兴、海宁、义乌等地均加快发展时尚产业,创建时尚之都,对全区针织服装产业时尚化发展形成竞争。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部署,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设计更时尚、市场更认可、企业更智慧、梯队更合理、产业更集聚、资源更丰富”为发展导向,重点推进设计研发、品牌创建、智能制造、企业培育、平台提升和开放发展六大工程,全力打造有影响力的浙江省特色针织服装产业生产基地、特色纺织面料生产基地,为“中国针织名城”创建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做大做强品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竞争与合作,加强专业化分工,形成一批消费者认可的针织服装自主品牌,打造知名度较高的区域品牌,拓展产业市场空间。
坚持设计为先,强化创新驱动。强化设计创新对针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在工艺技术、生产装备、运营管理、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创新,加快从资源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产业竞争力。
坚持“两化”融合,提升智造水平。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针织服装产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加快推进工业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智能化、运营管理现代化和营销模式网络化。
坚持联动发展,完善协同配套。加强针织服装制造业与创意设计、营销策划、媒体宣传、现代物流等领域间的协同发展,着力打造上下游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针织服装产业链。
坚持绿色发展,提高生态水平。把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将绿色、低碳、环境保护等理念贯穿针织服装设计、制造、废弃物处理等全过程,加快提升产业绿色化发展水平。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力争到2020年,针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30亿元左右,在规模效益、技术创新、研发设计、品牌培育、产业集聚、绿色低碳等六个方面取得显著提升,打造成为全省重点特色针织服装产业生产基地、特色纺织面料生产基地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针织服装设计之都,为“中国针织名城”创建奠定坚实基础。
2、具体目标
——规模效益目标。力争到2020年,针织服装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30亿元。其中,通过推进“机器换人”、研发设计、品牌培育等方式,扩展现有规模至110亿元左右;通过培育规上企业、引进优质项目等方式,新增规上工业总产值20亿元。产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实现较大幅度提高。
——技术创新目标。力争到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1.5%;规上针织服装企业机器换人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创建“机器换人”典型示范项目15个,企业劳动生产率和装备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
——研发设计目标。力争到2020年,研发设计投入强度不断提高,创建1-2家省级重点企业设计院,设计人才进一步集聚,培养和引进50个针织服装产业知名设计师团队,形成由设计创新引领针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品牌培育目标。力争到2020年,“东针”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形成5-10个知名针织服装品牌龙头企业。扩大自主品牌出口,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
——产业集聚目标。力争到2020年,集群内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以高附加值服装服饰和针织面料为主的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绿色低碳践行。力争到2020年,进一步普及绿色发展理念,节能、节水新技术在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针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取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符合国家标准,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物控制技术进步明显,绿色发展达到新的水平。
具体内容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