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东阳机械装备已经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东阳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东阳市围绕“工业强市”建设这一战略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发展先进装备和浙江培育高端装备产业的有利时机,加快机械装备产业跨越式发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骨干企业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规模发展壮大
2015年,机械装备产业是东阳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共有规模以上企业共有102家,实现销售收入105.9亿元、工业增加值20.4亿元、实缴税金3.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9.5%、23.7%、19.2%、15.9%。已经形成微特电机、高端铸钢件、电动工具、切割机、缝制设备、制冷装备等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
2、骨干企业特色发展
机械装备产业中,规上工业总产值超亿元企业26家,其中20亿元以上的企业1家,5~20亿元的企业1家,2~5亿元的企业8家,涌现出花园铜业、冀发集团、联宜电机、英洛华电气、思科国祥等一批制造骨干企业,东政电机、东峰制冷、思科国祥、华恒温控等一批行业领军冠军。拥有省级“三名”企业2家,“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骨干企业”百强企业1家。金象科技等企业列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花园铜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铜压延制造企业之一,也是中国铜加工产业年度大会的举办方。
3、特色产品优势明显
机械装备行业建有2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已经覆盖高端基础材料、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电装备等领域。成功开发高精度宽幅铜板带、硬质合金制品等一批高技术含量的特色优势产品,其中“高压加氢脱硫装置专用阀门铸件”产品项目获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拥有LINIX、JIFA等一批行业知名品牌,其中联宜电机等公司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省政府质量奖,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联宜电机、冀发集团等企业获得2015年度中国质量诚信企业称号,“思科国祥”荣获“十大中央空调竞争力品牌”。梭芯套、斜切锯等位居国内同行业第一。
(二)主要短板
与国际、国内机械装备产业先进水平相比,我市机械装备产业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短板一、集聚程度较散
一是分布行业较散,涉及55个小类行业,其中仅钢压延加工(小类行业代码3140)、铝压延加工(小类行业代码3262)、金属制餐具和器皿制造(小类行业代码3382)3个行业的企业家数超过5家。二是分布地区较散,涉及两大产业带10个地区,其中企业家数超过20家(含)的地区仅南马街道1个,此外白云街道14家、东阳市经济开发区12家、横店10家。三是专业园区规划相对不足。各个街道、镇、开发区尚无形成专业的、特色明显的机械装备产业园。占地面积较多的为南马镇36家企业,土地面积1540亩,涉及细分行业22个。其次是东阳市经济开发区12家企业,土地613.49亩,涉及细分行业12个。
短板二、行业规模较小
一是龙头带动型企业不多,高端装备整机企业依然空白。列入省级高端装备统计目录的企业仅有13家企业,占比12.7%。英洛华装备、金陵机模厂等为高端装备配套的企业较多,而机电装备、成套装备、装备整机等企业较少。在超百亿企业培育方面,东阳缺乏杭汽轮、卧龙电机等大企业大集团。与本地磁性材料、节能环保等行业相比,机械装备超5亿元的企业仅花园铜业、冀发集团2家。二是产业链较短,产业链协同制造、协同配套能力不强,大好高的产业链延伸项目不多。有阀门加工、电机制造业,但与永嘉、温岭、上虞等地相比,产业配套较多。三是低附加值产业较多。产业类上游企业较多,如钢压延加工、铝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合金制造、铜压延加工等涉及企业28家。四是高端产业谋划不足。新上的铜加工产业项目产值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利润率水平相对较低,后期的产业链延伸项目、铜制品“产能消化”项目尚未有明确的谋划布局。
短板三、企业效益较低
一是中小企业产出水平较低。销售规模在0.2~1.0亿元之间的76家企业,其增加值、税收仅占规上机械装备企业的32.2%、46.8%,占用了56.2%的占地面积,54.1%的用电量;亩均增加值31.3万元/亩、亩均税收7.6万元/亩,明显低于其他企业42.4万元/亩、9.35万元/亩的平均水平。其中亿元以下企业数量较多、亩均增加值较低的地区主要为南马镇(亿元以下23家,26.2万元/亩;亿元以上13家,105.6万元/亩)、白云街道(亿元以下12家,31.7万元/亩;亿元以上3家,109万元/亩),行业主要为3300(亿元以下15家,36万元/亩;亿元以上4家,71.0万元/亩)、3200(亿元以下10家,29万元/亩;亿元以上4家,268.9万元/亩)、3400(亿元以下10家,26.8万元/亩;亿元以上5家,92万元/亩)。二是单项冠军企业所面临的细分行业市场规模逐渐饱和。如斜切锯市场占有率已经位居全球第一,今后可拓展的市场空间较小,2016年上半年业务呈现下滑趋势。三是政企联动水平有待提升。部分企业的重组成本、转型成本较高,在走向高端装备配套的新市场、开发延伸缝制装备的系列化新产品方面,政府精准服务、企业大胆创新的意识有待增强。
1、从全球来看:机械装备作为制造业的高端领域,一直是国际制造业竞争的焦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和一些大型跨国企业长期占据机械装备产业竞争优势地位。如波音、空客长期垄断着全球民用干线大飞机市场,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90%,通用电气、飞利浦、西门子等跨国巨头主导全球大型医疗设备市场。近年来国际分工格局变化明显,美国《先进制造业计划》、德国《工业4.0》、日本《工业4.1 J》战略均聚焦新一代机械装备技术的创新发展,以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美国《国家创新战略》将人工智能、先进交通技术、空间技术列为机械装备未来重点技术攻关领域。发达国家纷纷在机械装备产业等重点领域进行战略布局,利用掌握的核心技术占据主动,加快推动机械装备产业发展,对我市引进先进新能源汽车、量子通信等产业形成较大机遇,也对已经形成优势的电机产品造成市场空间挤压。(三)面临形势
2、从国内来看:未来5-10年是机械装备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中国制造2025》部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含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信息通信设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等机械装备。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研发能源互联网的核心设备、分布式储能设备。国家04专项(高档数控机床及基础装备)一半取得技术突破,40%技术进入已经产业化阶段。用机器人替代生产线上从事简单、重复、高强度劳动的工人正在成为现实,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在国内的需求呈扩大趋势,已由汽车、电子两大传统领域向橡胶塑料、军工、航空制造、食品工业、医药设备、金属制品等领域快速扩展。这对我市机械装备产业加快向智能化、电动化、集成化、服务化转型升级提供较大机遇,也对低技术装备、低端产能过剩的装备企业开拓市场形成较大挑战。
3、从省内看:机械装备列入引领浙江未来发展的重大产业。《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明确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及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装备、高效节能环保装备、先进物流装备、先进医疗设备与器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及关键基础件等10大领域;《浙江制造2025行动计划纲要》提出重点发展机器人与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与先进交通装备、高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通信网络与智能终端、专用集成电路与新型元器件、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等11大重点领域;《浙江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行动方案(2015-2017)》,提出大力推进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专用加工装备等智能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发展智能轻工装备、先进物流装备、智能电网设备等智能化装备。这为我市推动机械装备、智能制造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提供机遇,也对创新人才不足的装备企业形成较大挑战。
总的来看,我市将机械装备产业列为“十三五”重点新兴产业之一,既是东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市在更大范围、更大空间内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期间,要抢抓机遇,加快机械装备产业“专精特新”发展,形成一批具有东阳特色的机械装备、品牌装备、智能装备。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制造2025”为指引,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创新为发展第一动力,以智能制造和服务制造为重点,着力主攻三大机械装备领域,着力实施机械装备“四重工程”,加快机械装备产业“基地化、高端化、资本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努力培育国内行业领先的机械装备产业集群,打造省内特色明显的先进装备产业基地,为建设成为智能制造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驱动。发挥好创新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企业推进技术、管理和模式创新,积极推动各种创新要素集聚,走创新发展之路,切实增强产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坚持增量培育。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加强高端产业的增量培育,积极切入产业链高端环节。发挥好大企业、大项目对新兴产业的引领作用,提升产业总体层次和水平。
坚持协调发展。既要坚持龙头带动,加快发展整机装备龙头企业,发挥好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又要坚持分工协作,发挥好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专业化作用,促进产业整体协调发展。
坚持两业互动。坚持装备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联动发展,着力抓好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装备的深度融合与综合集成,推动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
坚持两化融合。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渗透和贯通作用,把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切入点和主攻方向,促进机械装备产业结构优化。
(三)发展路径
按照机械装备产业规模发展、创新发展、国际发展三个阶段,推进基地化、高端化、资本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并适度超前布局、赶超发展。
1、基地化路径。在规模发展初期,优选1~2个行业,引导建设1~2个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特色鲜明、生产清洁的机械装备先进制造基地。根据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快空间布局的调整和优化,整合区域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资源,,实现产业的集聚、集群发展。要根据企业梯队培育要求,努力培育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大量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配套的现代产业集群。
2、高端化战略。在创新发展中后期,通过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资源整合,推动传统机械装备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延伸,推动零配件向成套化、整机化升级,加快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推进优势企业的产品更新和拓展,力争在若干重点优势领域形成有效突破,抢占行业发展的高端,实现产业差异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
3、资本化战略。在规模化发展、制造服务化发展的中后期,加强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加快引进重点项目,有效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和转型提升。既发挥好大企业大集团的资本优势,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企业和产业做大做强;加大对有条件的优势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通过创投引导、产业孵化、创业板上市等方式培育壮大。
4、品牌化战略。围绕产业的特色优势,把价值链的两端延伸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附加值的关键路径,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增强产业联动和品牌效应。引导企业走自主品牌之路,引导行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培育,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并通过品牌宣传和运作,提升企业品牌影响力。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行对国际品牌的并购和重组,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5、国际化战略。在国际化发展阶段,抢抓国际产业转移机遇,着力吸引跨国巨头设立生产基地、研发机构和开展服务委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营销,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留学生等海外优秀人才回国创业和进行科研,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开展合资合作,共同推进高端装备的跨国研发和产业化。
(四)发展目标
力争通过五年努力,把我市逐步打造成为集先进制造、技术创新、工艺配套为一体机械装备产业集聚高地,东阳装备在金华市乃至全省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产业规模跃上新台阶。机械装备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确保200亿元,力争达到210亿元,机械装备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提升,机械装备产业在全市工业中的引领作用初步显现。
——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机械装备骨干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达到3.0%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新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2家,高素质的工程师、技工队伍不断扩大。关键技术装备实现新突破,高端装备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产业链培育形成新优势。培育形成新能源汽车、电气装备、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链,优势领域的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机械装备产业所需的关键配套系统与设备、关键零部件与基础件制造能力显著提高,其性能和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产业组织结构实现新优化。全市产值超5亿元以上的机械装备企业新增6家以上,上市企业新增3家以上。培育知名度较高、技术实力较强的智能制造骨干企业5家,培育智能制造重点示范企业2家、省级工程技术服务公司1家。一大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行业隐形冠军企业迅速成长,合理的企业梯队逐步形成。
——智能装备应用取得新发展。到2020年,全市累计推进50项“机器换人”技术改造重点项目,新增使用工业机器人50台,实施10个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和5个“工厂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创建5个“数字化车间”和5个“智能工厂”样板。全市机械装备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取得明显进展,智能技术及核心装置得到普遍推广应用,装备重点产业智能化率进一步提高。
具体内容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