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 2021-06-28 15:06 来源: 东阳市人民政府 字号: [ ] 浏览次数:

《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东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市委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规划,是政府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编制和实施各类规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引领全市人民为“加快东阳崛起、实现全面小康”而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加快东阳崛起步伐,努力实现全面小康

(一)发展背景

“十二五”时期东阳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未来五年,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和平与发展仍是主题。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等问题日趋突出。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主线,扩大内需成为战略重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快调整,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压力不断加大,区域经济竞争日益加剧。对我市而言,首先,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组成部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实施和全国海洋经济试点省建设,有利于我市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分工合作,借助外力推动跨越式发展。其次,《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经国务院同意批准实施,金华-义乌都市区核心区域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义乌和东阳中心城区将成为两个都市核心片区之一;同时,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为我市利用义乌市场溢出效应、培育建设特色专业市场、与义乌小商品市场错位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第三,甬金高速、诸永高速建成通车,东永高速、城区绕城快速通道、横店通用机场等加快建设,甬金铁路将在规划期内建成,有利于增进区域联通能力、扩大与周边区域合作交流、改善创业投资环境。

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四大挑战:一是区域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周边县市的竞争日趋激烈,我市区域经济地位受到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提升经济综合实力。二是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主导产业和块状经济“多”而不强,要引导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等领域,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城市功能有待提升。以县域经济为根基的城市功能,还远不适应东阳作为浙中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规划定位要求,需要发挥比较优势,重点做强商务商贸、金融服务、影视文化等特色功能,进一步提升在浙中城市群中的战略地位。四是城乡二元结构亟需破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保障水平不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要着力加大社会领域投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综合判断,我市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迈进的转型阶段,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进一步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加快东阳崛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保持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始终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努力开创东阳科学发展新局面。

(二)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市、和谐稳定”为根本要求,深入实施“经济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战略,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推进城乡统筹,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努力打造实力东阳、活力东阳、文化东阳、平安东阳、生态东阳,加快东阳崛起,实现全面小康,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东阳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要求,坚持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着重把握好三大战略重点:

——经济强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强化“科学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按照“强二产、兴三产、稳一产”的思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继续坚持兴工强市和工业主导地位不动摇,积极打造“建筑强市”,大力培育发展服务业,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做大经济总量,做优经济质量,推进跨越发展。

——文化兴市。树立和强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创新思路,科学谋划,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手抓,加速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加强15年基础教育,做大东阳“教育之乡”品牌,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大力弘扬新时期东阳精神,不断增强区域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生态立市。坚持生态优先方针,不断强化生态发展理念,积极倡导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环境污染防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建设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为了顺应全市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东阳崛起,实现全面小康,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加快发展实现新突破。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传统产业竞争优势显著增强,服务业比重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十一五”实绩,区域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比2010年翻一番,可比价年均增长12%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可比价超55000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7%以上;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分别增长15%以上。加快崛起取得显著成效,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的位次不断前移。

——新型中等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新型中等城市建设快速推进,加快旧城改造步伐,红椿巷区域全面建成,白云市场群基本形成,江北人气商气加快集聚,城北工业新区基本建成,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内涵和品位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城市化率达到63%。中心镇发展步伐加快,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一般集镇规划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中心村建设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突破。生态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初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土地、水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0.39万亩,林木蓄积量达到400万平方米。生态补偿机制不断完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循环经济形成规模,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创业创新环境实现新突破。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大项目落地和大企业培育取得新进展,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高。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学习型、创新型城市初见成效,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不断增长,到2015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达2.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每年申请专利1200件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体制机制更添活力,民主法制更加健全,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创业创新环境更加优化。

——文化繁荣发展实现新突破。文化大市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大力发展影视服务、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和文化娱乐等文化产业,着力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加快文化流通市场建设,文化产业发展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县(市)前列。

——保障改善民生实现新突破。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普惠于民,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2%和12.5%,五年新增就业4万人,基本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具体内容见附件。

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