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

发布日期: 2021-06-28 16:37 来源: 东阳市人民政府 字号: [ ] 浏览次数:

科学编制东阳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和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作为《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是“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全市重大项目布局的重要蓝图和实施的主要依据。

一、“十一五”建设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370亿元。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28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预计达96亿元,投资率为33.3%。五年来,全市紧紧围绕“工业强市、商贸新市、影视名市、建筑大市、文教优市”的奋斗目标,高度重视重大项目建设工作,在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改善城乡面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社会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一)交通运输条件明显改善

诸永高速、金义东公路和22省道改建工程等建成通车,东永高速、怀万线佐村至三单段和画南下线等开工建设,区域内外交通进一步完善,区位优势明显提升。至2009年底,现有公路通车总里程2197.6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204.6公里;公路密度126.4公里/平方公里,比“十五”期末增加11.8公里/平方公里,公路总里程及密度均列全省各县(市)前茅。

(二)农村设施投入不断加大

投资4500万元,新建农村联网公路146.2公里,全市公路行政村通达率100%,班车通达率97.7%,农村交通得到进一步改善。完成土地整理11万余亩,新建小型水库4座,完成水库除险加固和山塘整治97座,改善灌溉面积27万亩,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饮用水工程扎实推进,基本实现4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完成3个镇的整镇整治和188个村的整治任务,实施农房改造1.3万多户、清水河道建设143公里,创建省级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7个、金华市级51个,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和品质明显提高,农村经济加快发展。

(三)产业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以经济开发区(园区)为主要载体,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动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大进展,东磁集团、浙江东辉光伏太阳能和广厦明凯照明等项目建成投产。磁性电子材料产业集群被省政府列入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成功创建“中国磁都”、“中国箱包产业基地”。以木雕•红木家具为代表的工艺美术产业得到规范提升,被命名为“中国木雕之都”和“全球木雕产业合作基地”。中国木雕城、红木家具市场、国际建材装饰城等相继开业,白云商贸园区专业市场群初具规模。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已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影视拍摄基地,入区企业达382家,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30.17亿元。

(四)城市辐射功能显著增强

成功创建“省级文明示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顺利实施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工程,老城区形象逐步改善;白云、江北区块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新区开发全面推进;江滨景观带初步建成,成为城市新亮点。通过市垃圾填埋场技改扩容、广电中心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中心城市环境容量和承载力逐步提高。全市建成区面积达36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中等城市框架。

(五)能源信息保障持续加强

电网建设步伐加快,完成220千伏桐鹤变、石金变,110千伏南马变、塘西变等工程,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供电保障。至2010年底,全市总用电量达   千瓦时,比“十五”期末的2005年增长  %。实施3G网络建设,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基本完成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六)社会民生改善全面加快

“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民生支出累计达60亿元,年均增长23%。大力实施标准化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和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教育条件明显改善。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责任医生制度,新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家、服务站102家,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建立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相互衔接的大社保体系,新增就业岗位5万多个,建成廉租房220套。建立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合报销水平不断提高,“山区特惠制”做法在全省推广。

全市重大项目建设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十二五”时期也面临不少挑战: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将对重大项目的资源使用方式和效率提出更高要求;二是落实扩大内需政策将对重大项目投资结构优化提出更高要求;三是经济发展总体实力不强及市域区域发展不平衡将对重大项目协同推进提出更高要求;四是保障民生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将对重大项目的政府投资引导提出更高要求;五是效能政府建设的不断推进将对重大项目的政府资金投资效益提出更高要求。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和谐稳定”的总体要求,深入实施“经济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战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着力提升重大项目的支撑、带动、引导和系统作用,进一步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推动和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努力为“加快东阳崛起,实现全面小康”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就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引导投资进一步向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发展。加大对重点开发区域和产业集聚平台的项目投资,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就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前提下,坚持在扩大和启动消费需求的同时,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促进投资和消费的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

——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就是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决定,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防范投资风险。积极引入国企、央企投资,注重提高投资效益;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鼓励和扩大民间投资政策,放宽市场准入,细化操作办法,优化相关配套环境。

(二)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力争超过800亿元,年均增长20%。大力实施“521投入工程”,即500亿产业发展工程、200亿基础网络工程和100亿惠民安康工程,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三大体系,为实现“加快东阳崛起、实现全面小康”提供重要项目支撑。全市预安排产业发展、基础网络、惠民安康等3大领域14类共352项,总投资990亿元。

具体内容见附件。

东阳市“十二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