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播活动 |
T台上,穿着蓝印花布和丝绸时装的模特,列队款款而行,胸前佩着的琵琶造型木梳,与丝线编织的璎珞项链抑扬有致,让人想起敦煌莫高窟内飞天的身影;纤纤素手执着的宫扇竹柄上,竹编香囊轻轻摆动。模特手拎的竹编包,行云流水的纹样,随着衣襟飘拂,跌宕成江南婉约的河流……
2022年中国国际时装周在北京开幕,东阳本土文创团队“林栖三十六院”携东阳非遗精彩亮相,东阳非遗首次组团登上国际时尚舞台。
“这次参加北京国际时装周的非遗项目,都是保护较好、创新较大、活力较强的优质项目。”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如数家珍:木雕、竹编、竹根雕、木梳、行灯、土布、蓝印花布。它们均为金华市级以上非遗项目,包括国家级和省级,都处于东阳非遗“头部”方阵,可谓妥妥的非遗“天团”。
活动策展人林栖是“林栖三十六院”项目负责人,也是著名服装品牌“生活在左”的创始人。作为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此次她借“生活在左”2023年春夏新品发布之机,邀请家乡的5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起为东阳非遗“站台”。她还特意选择了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东阳竹根雕传承人周桂新的作品——一件用竹根雕镂的“旗袍”。作为中国服装国粹,旗袍在传统汉服基础上吸收了西式裁剪和审美方法,把中国女性的体形衬托得婀娜多姿。在林栖看来,它正代表着中国时尚界最为核心的守正创新精神。
在为活动选品而走访非遗传承人的过程中,林栖深受震撼:“一直都知道东阳是百工之乡,但是没想到家乡的传统工艺会精致如斯!无论是坚守半生的老艺人,还是初入此道的小年轻,他们对非遗的那份热爱、那份投入,让我为之动容。家乡的传统文化让我迷恋、让我自豪。”作为东阳蓝印花布的传承者和活化者,从2017年起,林栖每年都在国际时装周上发布蓝印花布服饰,同时推广全国各地优秀非遗项目。今年,她终于在国际时装周上演绎了东阳非遗的“小团圆”。
虽然笑言在选品过程中“挑花了眼”,但林栖依然恪守自己的艺术准则:“这次合作,更多是看非遗作品和服装产品风格能否契合、是否适用相关场合,最重要的是有无创新。”总而言之,这些非遗作品与服装产品能够圆融无碍地搭配,实现风格自洽,并能让人“眼睛一亮”。
青绿渐变的紧身中式对襟衫,绿色镶蓝边刺绣马面裙,这一身中式服饰,与青绿交错的竹编手提包是那么和谐。这只竹编包就出自东阳竹编传承人胡超飞之手。“传统的竹编包多用本色、黑色、棕色竹丝为材,和这些青绿色的服饰反差过大。考虑到目前的时尚界流行顺色,所以两年前我就在改进竹丝的配色。”胡超飞说,只有让竹编包顺应流行趋势,才能更好地融入生活。这款取名为“清涟”的竹编包,原本是她为父母结婚45周年而编创,运用了三原色中的色阶原理,使竹丝在青绿色系内呈现自然的渐变。“它的款式参考了传统的口金包,因此给人复古的感觉,与中式传统服饰气质匹配。”
与此款端庄的手拎口金包相映成趣,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东阳竹编传承人蔡红光创编的茶篓包胜在俏皮,与石青底刺绣团花的对襟大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妙龄女性也能轻松驾驭这款庄重的服饰。“这款竹编包从传统的茶篓中汲取造型创意,在外观上作了适当改进,显得更加娇小可爱。橘色带子和淡棕色包形成了撞色效果,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中和了石青色的厚重感。”一直致力于探索东阳竹编生活化的蔡红光表示,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在国际时尚舞台上,更加需要彰显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同时汲取国际时尚元素,不断创作具有鲜明民族标识的共通性文创产品。
近年来,东阳行灯屡屡现身各种汉服文化活动,但林栖没想到这些行灯绝大多数出自一位大学刚毕业的东阳小伙子之手。当她看到东阳行灯传承者和活化者左炎令的作品时,就情不自禁被吸引。穿一袭青绿长袍,提一盏青绿松石图案的行灯,活脱脱就是《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仕女走下画卷。在打造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当下,左炎令以年轻人独有的审美眼光,在宋代书画中寻找美学元素,让东阳行灯的造型脱却土味,变得精致优雅,成为国潮美物。
服装是融织造与裁剪于一体的纤维造型艺术。在这场发布会上,林栖将棉花、蚕丝、艾草等植物纤维,转化为一袭袭华服。作为东阳土布传承人,年近七旬的王松卿让林栖一见如故,倍感亲切,对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热爱,就是两代女性的共同话题。当舞台上的模特款款而出时,坐在台下的王松卿瞬间激动了——她没想到自己制作的土布围裙,会以这样的方式出现。“洋气是真洋气!”周边年轻人的议论,给了她莫大的信心。传统的东阳围裙一直以中老年妇女为使用对象,因此色调以黑、青、白为主,略显沉闷。这两条裙则以跳跃的大红、粉红为主色调,交织进蓝、黑、黄、白等丝线,形成喜气四溢的格纹,再在底部编织出一排镂空图案。但是,这两条围裙自织成后一直压在箱底,直到它们遇见了林栖。此刻,它们被斜系在模特的身上,藏青色的丝绸“腰封”与模特身上的衣服形成顺色并自然过渡,硬朗的质地中和了丝绸的柔若无骨,一跃成为全场注目的“潮物”。
“这一次与东阳非遗携手,属于跨界的合作设计。”林栖认为,每一种中国传统工艺都有其不为人所窥见的内生力,设计师的职责就是发现这种力量,在保有传统工艺特质的前提下,通过研究当下生活需要,借助产品设计,把非遗的内生力转化为流行的爆发力,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东阳非遗传承人秉承工匠精神,以极致的态度追求,用不可复制的手工呈现最完美的产品,正是国际时尚舞台上最为动人的风景。
一审:朱颖莹
二审:许文徽
三审:周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