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举办各类展览、讲座信息 |
主办单位:东阳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承办单位:东阳市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2年8月30日—9月18日
展览地址:东阳市美术馆(卢宅木雕巷8号)
8月30日上午9时,故乡的风景--周路版画新作展在东阳市美术馆如期开展,这是周路老师继延安展出之后的全国巡回展第二站,疫情原因,展览未举行开幕仪式,但开展之时,众多美术爱好者闻讯赶来参观展览,众人无不被周路老师充满强烈地域特色和创作风格的版画作品吸引。周路老师是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我国知名的版画家。几十年来深入扎根陕北高原,创作出一幅幅既静逸幽深又浑厚苍茫的版画作品,他的作品讲究点线面的交错组合,又极具平面构成的现代形式感,色彩基调上或明快爽朗,或凝重典雅,观其作品,俨然感受到一部生活和命运的交响曲,深得人们喜爱和艺术界的好评。本次展览共展出周路老师近年来创作的版画新作九十余幅,展期二十天,艺术爱好者不可错过。
另外,展览期间将邀请周路老师和中国美术学院知名版画家张远帆老师来东阳市美术馆,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具体时间待定,敬请关注。
周路简介
1956年5月出生,安徽省合肥市人。
1980年7月毕业于安徽皖西学院美术系。历任中学、大学教师,艺术馆馆员。1992年6月至1994年6月赴日本研修版画及中西方文化比较。2001年4月至2003年5月挂职陕北黄土高原延川县文化局从事民风民俗研究。2001年5月获延安市文联颁发的“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3年获延川县政府颁发的“延川县荣誉市名”称号。
1985年至今50余次赴陕北黄土高原采风,创作数百幅表现高原风情的版画作品,其中在国家级的展览会上入选十余次,其中获银奖一次、铜奖三次、优秀奖数次,省部级奖多次。作品入辑《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中国优秀版画家作品选》、《二十世纪中国百年版画展》等画册,《美术》、《中国版画》、《版画艺术》、《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儿童文学》、《清明》、《人民文学》、《画刊》等报刊杂志。并被中国美术馆、广州美术馆、深圳美术馆、青岛美术馆、四川神州版画美术馆、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及日本千叶县立美术馆、广岛王舍城美术馆等收藏。拍摄了万余幅图片,较完整地保留了黄土高原上的原生态文化,出版了摄影画册四本。迄今为止在国内外举办版画展和摄影展二十余次。
1999年10月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鲁迅版画奖”
2004年2月获合肥市第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2006年12月获安徽省政府2001—2004年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奖三等奖
2010年5月被授予“安徽省第二批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称号
2011年2月获安徽省政府2007—2008年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二等奖
2014年8月荣获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
2016年7月巴黎国际艺术城入驻画家
2018年4月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
现任职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周路之路 文/张远帆
周路的创作于80年代的那些木版和丝网版画作品,大都以装饰性的色彩呈现;而在图形部分,则在很大的程度上、吸收和借鉴了民间剪纸的造型手法。这种将民族传统艺术中的某些具有典型意味的造型要素、直接引用于画面的方式,恰好是始于80年代的、在中国版画界里相当流行的一种倾向。90年代,他的创作手法又转为水印木刻,但是其画面上的造型手法,仍依然走着上述的路向。 在上个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他的版画风格发生了突变,突然转向了“写实”一路。如果说,在最初的《久远的故土——塬上》(1999)中,我们还能找到某些前一时期风格的残留和延续,例如:红土绿树色彩的装饰意味、天空部分用刀的装饰画处理等;那么从其后的《久远的故土——村落》(1999)开始,这种装饰风格的残留就丝毫不见影踪了。作为一个同行的揣测,我以为转身和挥别,都是画家内心认识发生巨大转变之后的一种外显。我曾向他询问过这个转变的原因。他说,之前画的是印象;后来的,则是感受。 周路的风格之变,当归功于他在陕北的行走的坚持和深入。在这种深入中,他眼里的“陕北”才得以由某种概念或概念化了的图式,幻变成真实而具体的生动景物。剪纸中的“抓髻娃娃”变成了一个个真实地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盼盼》们;曾经被木板的天然纹理和几何形态概括出来的山水土地,也还原成了那些可触可感的土坡田垄。在那些画里,风在吹,云在飘,牛羊在叫,庄稼在摇曳;阴影的边缘缓慢地爬上窑洞的外墙……在那里,陕北就是《深宅》、《残窑》、《土碑》、《我的窑洞我的驴》,是《村头》的石磨,是《晨曦》中的山梁。生活就是《牧归》、《雪中行》,是《五月彩云》下的劳作……在这些散发着泥土味的画面后面,我看见周路的身姿,由最初的直立的“眺望”,转为躬身的“摩挲”;我仿佛看见他将身躯谦恭地贴近地面、用自己全部的感官汲取来自雪地草垛的声响和气味,试图让它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需要多说几句的是,这些版画作品并不是周路行走高原、摩挲陕北的唯一的收获。以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在陕北拍摄的照片,也已经足够做个全方位的黄土高原摄影展了。他还出过一些影集,其中一本的标题,就叫《陕北女娃》。那里面是他十几年来对28个女娃子的“跟踪记录”。现在的她们,有的已经结婚生子,有的还在上学,还有的正在努力地准备考大学;其中的十几位,至今还和周路保持着联系。更有几位的形象,直接地出现在了《白露》、《彩虹》等以女娃为题材的版画的画面里。 很难说,在周路心里,版画和《陕北女娃》,谁更重要。我只知道,必须要把这两项作品和他对那些孩子们的帮助等等都叠加在一起,才能让我们完整地认识周路这位禀质特殊的艺术家,理解他心目中里的那个“艺术”的含义,理解他不同寻常的宽广而又细微的精神路径,才能准确地把握这条周折而绵延的“周路的路”,在当下艺术环境中所具有的不容忽视的特殊价值。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