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东阳市人民政府
二○一六年四月
目 录
一、谋新篇,实现东阳发展新崛起………………………………………1
(一)现实基础…………………………………………………………1
(二)宏观环境…………………………………………………………4
(三)指导思想…………………………………………………………5
(四)发展目标…………………………………………………………7
二、释活力,激发创新开放新动力………………………………………11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11
(二)实施创新驱动首位战略…………………………………………13
(三)提升开放发展水平………………………………………………16
(四)释放传统动力新潜能……………………………………………18
三、提能级,优化区域融合新格局………………………………………20
(一)构建现代都市区…………………………………………………21
(二)培育实力强镇……………………………………………………24
(三)建设美丽新农村…………………………………………………25
(四)实施主体功能区划………………………………………………26
四、增实力,培育现代产业新体系………………………………………28
(一)转型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业………………………………………28
(二)扩量提质发展现代服务业………………………………………33
(三)提质增效发展现代化农业………………………………………36
(四)培育“互联网+”现代经济……………………………………38
五、强支撑,完善基础设施新网络……………………………………39
(一)构建快速便捷综合交通网………………………………………39
(二)提升智能互联信息高速网………………………………………42
(三)健全安全高效水利设施网………………………………………43
(四)完善多元绿色能源保障网………………………………………44
六、保民生,创造文明幸福新生活………………………………………46
(一)推进教育现代化…………………………………………………46
(二)提高居民收入水平………………………………………………47
(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49
(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51
(五)大力发展公共文化………………………………………………53
七、优环境,建设生态宜居新东阳………………………………………54
(一)加强生态环境治理………………………………………………54
(二)加快生态经济发展………………………………………………56
(三)健全生态文明制度………………………………………………58
八、促和谐,构建社会治理新秩序………………………………………59
(一)加强社会治理主体建设…………………………………………59
(二)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61
九、重落实,强化规划实施新保障………………………………………63
(一)实现抓人促事凝心聚力“一盘棋”……………………………63
(二)实现战略引领规划布局“一张图”……………………………63
(三)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一本帐”……………………………64
《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东阳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市委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打造“影视旅游名城、经济文化强市、生态宜居东阳”的行动纲领。
一、谋新篇,实现东阳发展新崛起
(一)现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强市名城”发展战略,按照“实现四个翻番,超越全省平均”工作部署,顽强拼搏、开拓创新,经济实力较快增长,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201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464.7亿元,人均GDP约5.6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1229元和22430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2.15%和14.5%。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达81.2亿元和48.6亿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20.25%和20.16%;固定资产投资254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4.2%。建筑业产值达2229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7.1%,在全国县(市)级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影视产业实验区完成收入150.3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37.9%;接待国内外游客1824.85万人次,五年年均增长20.3%,成为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影视旅游名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8:48:48.2,第三产业比重年均提高1.06个百分点。着力打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组合拳,生态建设成效显著,一批环境治理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运,万元GDP能耗提前一年完成目标, 空气质量持续好转,获得全省首批“大禹鼎”。城镇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率达62.9%,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成为省级美丽县城建设试点,横店小城市培育成效明显,重点镇承载能力有所增强,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运。我市列入省级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横店镇列入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社会民生日益改善,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城乡居民收入逐年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贫困现象全面消除。“平安东阳”建设持续推进,成功夺得“平安银鼎”,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优秀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深入开展“正风肃纪”活动,党员干部精气神明显提升,干事创业环境不断改善。
表1“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 指标名称 | 2010年 | 规划目标 | 完成情况 | 指标 属性 | ||
2015年 | 年均增长(%) (提高) | 2015年 | 年均增长(提高)(%) | ||||
综合实力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286.41 | - | 9.5(调整) | 464.7 | 9.6 | 预期性 |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 19.4 | 39 | 15以上 | 48.6 | 20.16 | 预期性 | |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86 | 210 | 20 | 254 | 24.2 | 预期性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 126.98 | 266 | 16 | 229.0 | 14.9 | 预期性 | |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 14.25 | 25 | 12 | 25.4 | 12.23 | 预期性 | |
结构优化 | 居民消费率(%) | 44.3 | 48 | - | 49.5 | - | 预期性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42.7 | 47 | 1个百分点 | 48.2 | 1.06 | 预期性 | |
城市化水平(%) | 57 | 63 | 1.2个百分点 | 62.9 | - | 预期性 | |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1.2 | 2.8 | 0.32个百分点 | 2.1 | 年均0.18个百分点 | 预期性 | |
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 - | 〉21 | - | 26.5 | - | 约束性 | |
民生改善 |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万人) | — | 〔4〕 | — | 〔6〕 | - | 约束性 |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23245 | 41000 | 12 | 41229 | 12.2 | 预期性 |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1412 | 20500 | 12.5 | 22430 | 14.5 | 预期性 |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12 | ﹤4 | - | 2.85 | - | 约束性 |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3.08 | ﹤5 | — | 3.34 | - | 约束性 | |
人均期望寿命(年) | 77 | 78 | - | 79.7 | - | 预期性 | |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 | 13.5 | - | 13.7 | - | 预期性 | |
职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万人) | 43.78 | 48 | - | 49.5 | - | 约束性 | |
城镇职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22.74 | 27.53 | - | 86 | - | 约束性 | |
资源环境 | 林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 375 | 400 | - | 495 | - | 约束性 |
耕地保有量(万亩) | 40.39 | 40.39 | - | 45.13 | - | 约束性 | |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 | 0.70 | 0.574 | - | 0.56 | 〔-20〕 | 约束性 |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吨) | 58.34 | 40 | - | 38 | 〔-35〕 | 约束性 | |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吨) | - | - | - | - | - | 约束性 | |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吨) | - | - | 〔COD、NH3-N、SO2、NOX分别下降13.3%、14.6%、13.1%、5.0% 〕 | 预计能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注:1.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按2010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2.〔 〕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3.主要污染物排放包括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4.从2013年开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改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改为“农村常住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回顾“十二五”以来的工作,主要得益于始终坚守既要加快发展、更要科学发展的工作导向,始终坚守既要一以贯之、更要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始终坚守既要积极稳妥、更要自我加压的工作目标,始终坚守既要埋头苦干、更要创新破难的工作作风,始终坚守既要各司其职、更要齐心协力的工作氛围,这些经验值得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客观认识所处的发展环境,正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积极谋求新进步。
(二)宏观环境
从国际来看,世界经济逐步走出后金融危机的调整期,当前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和产业领域发生革命性突破已初显端倪,新一代信息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正引领和带动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增长的动力有所增强。但增长的不稳定性与不平衡性依然突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新一轮国际新规则秩序重构,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外部市场变化也使得出口导向模式面临挑战。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达到新高度,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大力实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机器人、物联网等产业技术的应用,正深刻改变着传统产业发展,加快催生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工业信息化、制造智能化、管理智慧化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优良的生态环境、信息服务、文化教育、医疗养老、旅游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但数量型人口红利逐步弱化,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收紧,低成本的传统扩张方式不可持续,面对基于外需构建起来的庞大生产能力,产能过剩问题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
从我市来看,在顺应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推进更好更快发展方面,东阳拥有自身的优势:我市是“一带一路”倡议、“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省委提出要做强和培育旅游、文创等万亿产业,甬金铁路、横店通用机场、义东永高速、金义东城际轻轨等重大交通设施正加快谋划推进,东义同城化、城区横店一体化推进时机日趋成熟,经济发展新的引擎已经形成等等,这些都为东阳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比较多,各方面活力还不充足;中心城区首位度不高,城区横店辐射带动力不强,规划执行刚性有待加强;产业低、小、散,企业创新能力亟需增强;土地瓶颈制约加剧,土地利用水平有待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民生领域有待加强;金融、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网络等领域潜在风险隐患较多,保持社会稳定面临新的挑战;党员干部能力水平、思想作风和法治意识有待提高,担当精神有待强化。
综合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市将进入经济转型发展攻坚期、新型城市化发展加速期、区域融合发展联动推进期、社会民生保障整体提升期、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加强期,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实现赶超发展的关键期,面临着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也面对诸多风险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挑战。我们要深入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增强加快东阳赶超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科学谋划,主动作为,真抓实干,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三)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八八战略”总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赶超发展主基调,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紧扣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这一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强化城区横店一体化和影视文化旅游双引擎带动作用,全力打造“影视旅游名城、经济文化强市、生态宜居东阳”,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两富”“两美”现代化东阳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基本要求:深刻学习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精髓和要义,找准与东阳实际的结合点,努力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不断提高谋全局、出思路、抓落实、解难题的本领,实现全市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突出规划引领。坚持“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理念,高起点做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域和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加快推进“多规合一”;优化规划的匹配性,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开性和强制性;加快城乡建设转型,更好融入都市区,实现更高层面、更广范围、更多领域的开放、联通、融合发展。
——注重改革发力。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强化责任担当,创新工作举措,向存量要空间,向改革要发展,通过改革迸发强大活力,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坚持转型提升。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坚定不移打好东阳人经济回归、“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四边三化”、市场主体升级、小微企业成长、百亿产业培育和特色小镇建设等系列组合拳,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实施“互联网+”行动,大力推进产业振兴计划,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为东阳赶超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深化依法治市。以全面依法治理为突破口,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坚持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全面提升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水平;全面深化平安东阳和法治东阳建设,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创新社会治理,努力打造社会活力强、社会秩序优、社会风气正的县市。
——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两个责任”,狠抓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大力培育好班长好班子好梯队,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机制体制,加强对战略、规划、经济的领导,为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各项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四)发展目标
今后五年,确保实现“四翻番”,力争超越全省平均水平,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始终保持奋力赶超的发展态势,实现争先晋位。具体目标是:
——综合实力更强。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基础上,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保持金华前列,提前实现“四翻番”目标,经济总量位居全省县市上游水平。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0亿元左右,在全省位次争取前移3到5位;财政总收入达到130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进入全省县市十五强。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占GDP的比重达2.5%以上,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主导产业技术水平处在国内先进水平,建筑业顺利转型,影视旅游等优势产业对经济贡献度持续提升,农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产业结构更趋优化,第三产业比重达53%以上。
——城乡发展更协调。城乡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常住人口城市化率达66%,户籍人口城市化率加快提高。东义加速融合,城区横店一体化加快推进,城区能级不断提升,省市级中心镇承载力明显增强,工业经济型、生态经济型镇乡齐头并进,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城乡之间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差距进一步缩小,基本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城乡一体、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生态环境更优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固确立,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低碳的生产消费模式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保投入持续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观,黑臭河和V类水全面消除,PM2.5浓度明显下降,成功创建无违建县(市),林木蓄积量进一步提高。东阳的山更青、水更秀、天更蓝、地更净、空气更清新。
——人民生活更幸福。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诚信东阳”建设不断推进,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高标准普及15年教育,逐步实现12年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创建省级教育示范市,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创业环境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五年新增就业4.8万人。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全覆盖。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治理体系更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治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基层群众自治深入推进,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表2:“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预期安排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单位 | 2015年 | 2020年 预期 | 年均增长(提高)% | 指标属性 | |||
经 济 发 展 | 地区生产总值(GDP) | 亿元 | 464.7 | 710左右 | 8 | 预期性 | |||
人均GDP | 万元 | 5.6 | 8.3 | 7.5左右 | 预期性 |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 | 48.2 | 53 | 年均0.96 | 预期性 | ||||
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81.2 | 130 | 10 | 预期性 | ||||
地方财政收入 | 亿元 | 48.6 | 80 | 11 | 预期性 | ||||
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254.2 | 447 | 12 | 预期性 | ||||
建筑业总产值 | 亿元 | 2229 | 3000 | 7 | 预期性 | ||||
影视产业收入 | 亿元 | 150.32 | 260 | 11.6 | 预期性 | ||||
旅游人次 | 万人 | 1824.85 | 3000 | 10.1 | 预期性 | ||||
城市化率 | % | 62.9 | 66 | 年均0.6个百分点 | 预期性 | ||||
创 新 开 放 |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 万元/人 | 9 | 12 | 6 | 预期性 | |||
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 % | 2.1 | 2.5 | 年均0.1个百分点 | 预期性 | ||||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 项 | 6.2 | 10 | 【3.8】 | 预期性 | ||||
到位浙商回归资金 | 亿元 | 34 | 【150】 | - | 预期性 | ||||
对外工程承包额 | 亿美元 | 3.5 | 6 | 11 | 预期性 | ||||
外贸出口总额 | 亿美元 | 25.4 | 35.8 | 7 | 预期性 | ||||
资 源 环 境 | 永久基本农田保护 | 万亩 | 36.24 | 36.24 | - | 约束性 | |||
森林覆盖率 | % | 59.3 | 59.5 | - | 约束性 | ||||
林木蓄积量 | 万立方米 | 495 | 505 | - | 约束性 | ||||
万元GDP综合能耗 | 吨标煤 | 完成省市下达任务 | 约束性 | ||||||
主要污染物排放 | 吨 | 约束性 | |||||||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 吨/万元 | 约束性 | |||||||
单位GDP用水量 | 万元/吨 | 约束性 | |||||||
细颗粒物(PM2.5)浓度 | 微克/立方米 | 54.2 | 41 | -6 | 约束性 | ||||
民 生 福 祉 |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 年 | 13.7 | 14 | - | 预期性 | |||
五年新增城镇就业 | 万人 | 1.1 | 【5.5】 | - | 预期性 | ||||
城镇调查失业率 | % | - | 4以内 | - | 预期性 | ||||
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33578 | 49337 | 8 | 预期性 | ||||
职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 | 万人 | 49.5 | 50.2 | - | 约束性 | ||||
城镇职工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 万人 | 86 | 87.7 | - | 约束性 | ||||
人均期望寿命 | 年 | 79.7 | 80 | - | 预期性 | ||||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 人 | 2.97 | 3.5 | 【0.53】 | 约束性 | ||||
每千人医疗病床数 | 张 | 5.23 | 6.5 | 【1.27】 | 约束性 | ||||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 张 | 42 | 50 | 【8】 | 预期性 | ||||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人 | 0.2 | 0.12 | -9 | 约束性 |
注:⑴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数按2015年价格计算,增长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⑵标注【】的数据为五年累计数;⑶户籍城镇化率因数据缺失,暂不列入。
具体内容见附件。2016-2020第十三个五年规划.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