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
用什么添彩2024东阳故事?由市文广旅体局主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市曲艺协会协办的“非遗一台戏”三进活动,给出了一个充满新意的解答,那就是将非遗项目融入民众生活。截至目前,“非遗一台戏”三进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逾百场巡回演出,吸引上万人次观看,领略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非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生命的记忆,更是文明的传承。为了弘扬这一传统文化,进一步丰富和提升非遗的内涵,市非遗保护中心积极申报和传播上百个非遗项目,还积极申请资金支持,搭建平台,全面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
为推动“非遗一台戏”三进活动”,市非遗保护中心在卢宅非遗街区设立了“非遗书场”,为群众提供每日享受非遗的机会;在卢宅景区梨园广场,每逢国家法定假日或传统节日,都会举行演出。同时,策划并安排非遗文化活动下乡巡回演出,确保“三进”活动深入实施,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舞台上,一个个非遗节目勾起了人们儿时的回忆。
听道情曾是东阳人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之一,娱乐方式的改变,并未让它淡出人们的视野。
“古老里格东阳好神奇,好山那格好水金宝地……”随着道情说唱声的响起,一只渔筒、两块简板,敲打出“咭嘭、咭嘭、咭咭嘭”的清脆渔鼓声,东阳道情省级非遗传承人吴洵梅用独具东阳乡韵的唱腔,演唱《东阳好地方》,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花鼓和道情在以前是一对“艺术夫妻”,一个小鼓一面小锣,就可展现一段故事。金华市级传承人李敏君等演出的花鼓戏《八仙贺寿》《滚元宝》,深受观众喜爱。
“东阳人,真聪明,个个肚里有学问。梅干菜,博士菜,‘东阳才子’天下都闻名。”由金华市非遗道情项目传承人演出的《东阳才子》节目,则展现了东阳人的聪明和智慧。
东阳民歌《亲家母》和《凤仙花》的演唱也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这些民歌演绎了东阳人的家常对话和生活场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是乡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
“非遗一台戏”演出中,东阳民间绝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湖溪镇前山何村表演的大头舞《福禄寿喜》同样引人入胜。演员们轻快俏皮地跳到舞台中央,以夸张的肢体动作来演绎节目内容,配以民族乐器和道具,展现出了幽默滑稽、生动活泼的表演风格。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头舞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加以创新,融入了《猪八戒背媳妇》《哑背疯》及《媒婆说亲》等故事,使得舞台氛围更加喜庆热闹。
此外,巍山镇莘北村演出的东阳傀儡戏《三个小和尚》《八仙过海》也备受瞩目。夸张滑稽的肢体动作,让整场演出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在让观众享受快乐的同时,也传递了善恶必报的朴素真理。
一个人演出了两个高手对决的场景,为观众呈现震撼人心的舞台视觉效果。由摔跤技艺传承人李飞龙精彩呈现的《老头儿摔跤》,生动再现了双人摔跤的激烈场面,分不清哪个是真人、哪个是假人,其逼真的表现力让观众惊叹不已。
相传南宋时期东阳武术活动盛行,湖溪镇后山店村的武术队也在“非遗一台戏”舞台上展示了传统武术的魅力。他们的表演刚柔相济、攻守自如,让观众目不转睛,连呼精彩。
“非遗一台戏”在我市各镇乡街道、社区、文化礼堂和校园巡回演出,不仅让非遗传承人有机会展示技艺,也让观众直观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赢得了许多人的青睐和喜爱。古老的非遗也在这种形式的推广中生生不息。
一审:吴海刚
二审:黄俊成
三审:葛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