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东阳 > 东阳旅游 > 旅游动态

《中国文化报》报道丨蓝印花布跨越山海

发布日期: 2024-08-23 09:38 来源: 东阳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字号: [ ] 浏览次数:

浙江省东阳市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美称,是书院文化孕育的教育之乡、望族府第催生的建筑之乡、百工骈聚的工艺美术之乡。戴上手艺人做的镂空灯笼耳环、体验蓝印花布的传统制作技艺、入住充满非遗元素的民宿酒店……在三单乡,非遗活化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

“理想的村落”2023东阳市秋季乡村休闲旅游节暨三单首届山谷风物市集上的非遗走秀

三单乡,这个被绿水青山环抱的古老村落,蕴藏着一段段关于蓝印花布的美丽传说。以蓝印花布制成的荷花被,是东阳一带婚嫁的必备之物。被面上的蓝白图案多为荷花,配以鲤鱼吮莲或鸳鸯戏水等,不仅传递着家族的祝福,更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手艺与记忆。

为了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0年,东阳市借力“千万工程”推出了“传承人守护村庄行动”,在三单乡开展以非遗蓝印花布为核心的林栖三十六院项目,通过深度挖掘和活化蓝印花布技艺,构筑匠心独运的文化空间,布局非遗展示、民宿旅游、生态种植、研学基地、前店后坊等6种业态,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林栖三十六院项目负责人、金华市蓝印花布代表性传承人单钰芳介绍,当地对村落的老房子进行了修葺与重建,保留了老房子原有的榫卯结构,并结合现代审美进行改良创新。目前已建成蓝印花布、传统纺织、银器等非遗手工作坊近20个,非遗展示场馆及博物馆3个,非遗主题民宿20间,累计吸引观光休闲游客超10万人次。

将布料浸入染缸,双手左右摆动,白色的布料渐渐变成深绿,取出后又一点点氧化为蓝色……村民单梅方在家门前忙碌着。4年前她加入村子里的蓝印花布非遗工坊,由“村嫂”变为手艺人。项目的建设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一些原本在外地务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在林栖三十六院项目的推动下,三单乡逐渐形成了“产能恢复、场景呈现、平台销售、产业融合”的非遗活化生态圈,促进蓝印花布非遗生态链的健康发展,推动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截至目前,该项目共集聚山区手工艺人、留守人员50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已开展技能培训2500多人次,基本恢复了非遗产品的基础产能。

“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村里热热闹闹的。”83岁的张桂花在村里住了大半辈子,如今村庄的变化给她的生活也带来了改变。“我们自制的蜂蜜、霉干菜、糯米酒常常不够卖。”村民单云娇说。

林栖三十六院项目不仅推动了非遗活化、促进了村民增收,还助力集体增富,已累计流转闲置房屋178间,易地搬迁古宅古建105间,流转山林600多亩、土地800多亩,打造了既能使用又可分享的耕织文化系列产品。“项目去年带动村集体收入超过100万元,带动全村农创产品销售200多万元,乡亲们越干越有信心。”三单乡三单村党支部书记单立良说。

谷浪起伏、梯田错落,当空灵的歌谣响起,身着蓝印花布、植物染色等非遗服饰的模特翩跹稻田中,展现时尚设计中的深山文明与记忆……2023年11月,“理想的村落”秋季乡村休闲旅游节暨山谷风物市集在三单乡举行,林栖三十六院联动横店影视学院师生开启了一场蓝印花布稻田主题时装秀。

近年来,林栖三十六院多次通过时尚化、国际化的方式,把藏在大山里的非遗变成时尚艺术,带上国际时尚秀场,让古老村落的传统手工艺登上世界舞台。如蓝印花布服装以及马面裙等传统服饰,不但在国际时装周上多次亮相,还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数字化亦成为“跨越山海”的一扇窗口。今年4月,林栖三十六院项目之一的圣门潭博物馆艺术村正式对外开放。该博物馆以现代数字展示的呈现形式,将人们在乡村的所见所闻通过影像、图片等呈现。游客既能在此了解传统技艺的“前世今生”,也能体验制作过程。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一审:朱倩颖

二审:周智勇

三审:葛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