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凯迪
春雨润万物,植绿正当时。连日来,在马宅镇宅溪村、岭山村的茶山上,锹刃破土的闷响与人群的吆喝声此起彼伏。这是当地茶农在尝试油茶套种,旨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要搞油茶套种?马宅镇副镇长马旭丽说:“在茶园内套种油茶,油茶树与茶树的生长季有一定的互补性,节约土地和成本的同时,还能实现一地多收,助力村集体、农户增收。”
油茶树被称为“东方橄榄树”,盛果期长达80年,既是生态屏障,又是致富林。作为一种木本油料作物,油茶树全身都是宝,油茶花好看,其果实可提炼出优质茶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油茶树根系发达,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茶树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经过深入调研和论证,马宅镇决定依托茶山资源,推进“千亩油茶保供生产助力农民增收项目”,引进油茶套种技术,即在茶园中间或边缘地带种植油茶树,形成“茶中有油,油中有茶”的种植格局。该项目预计种植油茶1500余亩,共种植油茶9万余株。据测算,待5年油茶进入丰产期后,每亩效益能增加6000元甚至1万元以上。除了果实带来的经济效益,大规模盛开的油茶花也是极佳的旅游资源,届时有望成为市民冬日赏花的好去处。
宅溪村、岭山村位于南江水库库区,茶叶一直是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两村共种植茶树2000余亩。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单一的茶叶种植模式逐渐显露出局限性。
“我们两个村基本上每户人家都有茶园,每亩茶园的收益在三四千元,除此之外,在家的村民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岭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顾旭钢说,岭山村是经济薄弱村,村集体收入仅来源于集体土地的茶叶收成,以及微薄的公建项目租金,这些收入只能维持村内日常开支,无法为村庄建设提供更多帮助。如今,得益于“千亩油茶保供生产助力农民增收项目”的落地,村集体出资统一购苗、管理、采摘,待油茶树成熟形成产业链后,每年预计能为村集体增收百万元以上。
“种植油茶树,各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能为在家村民提供不少就业岗位。最近种植期间,每天都有100多名村民在茶园务工,每人每天能拿到150元左右的工资。”顾旭钢说,村民只需在日常维护茶园时,顺带施肥管理油茶树即可,但村集体及在外务工村民的茶园仍需人员管护,村里将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留守老人,让他们在家门口有份收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近年来,马宅镇围绕“生态立镇”战略,以“绿色”为主基调,因村制宜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在扮靓美丽乡村的同时,元胡、草莓等共富产业初露锋芒,带动更多村民在家就业,增收致富。
“未来,我们计划把这里打造成东阳最大的油茶基地,通过政策帮扶、技术支持等举措,推动油茶产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马宅镇党委书记何快快说,待满山油茶花绽放之时,就是农户摘取致富果实之时。